了紧急情况下的备份,比纸质图纸更经得住山里的潮气,张淑敏也得了个外号:“绣花资料员”。
她的缝纫机抽屉里,藏着个铁皮盒,里面全是从工装上拆下来的碎纸。有次缝补钟山的外套,从口袋里掏出半张写着公式的烟盒纸,边角都磨圆了;给李薰补裤子时,发现裤脚卷着张演算草稿,上面还沾着窑炉的黑灰。“这些纸比宝贝还金贵,”张淑敏把碎纸按日期拼起来,粘在硬纸板上,“说不定哪块就是解开难题的钥匙。”
1978年冬天,张淑敏得了严重的关节炎,手指肿得握不住针。她就让刚上初中的女儿帮忙穿线,自己口述怎么缝:“这块要斜着缝,像导弹的尾翼,得有角度才稳。”女儿后来考上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专门研究耐磨面料,她说:“我妈总说,工装的质量,能影响科研人员的心情——穿着舒服了,脑子才转得快。”
2010年,中物院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张淑敏的“布图纸”。帆布已经泛黄,但红丝线绣的弹道依旧清晰。文物专家说,这上面的针脚误差不超过02毫米,比当时的某些绘图仪器还精准。“她用针线丈量的,其实是科研人员的初心。”讲解员每次说到这儿,总会指着展柜里的顶针——上面的划痕,像极了导弹飞行的轨迹。
三、食堂的方程式:锅碗里的弹道
王师傅的食堂,是科学谷的“能量补给站”。凌晨四点,当科研人员还在算数据时,他已经在灶台前忙活了。蒸笼里的馒头要发得“像云朵一样暄软”,泡菜坛里的青菜得泡足三十天,“酸得能提神”,连熬粥的小米都要挑颗粒饱满的,“这样熬出来的粥才养人”。
他有本磨破了皮的“科研食谱”,封面上写着“吃饱了才有力气搞科研”。第一页是钟山的专属菜单:“忌辣,早餐要小米粥配煮鸡蛋,熬夜后加碗南瓜汤——养胃。”第二页记着李薰的喜好:“无辣不欢,试验失败后必须吃回锅肉,要多放蒜苗——他说‘蒜苗辣得够劲,能冲掉晦气’。”最后一页是给年轻人的:“加夜班时,馒头要多放酵母,发得比平时大一圈,扛饿;凌晨三点送趟红糖姜茶,驱寒。”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天,食堂杀了头猪。王师傅做了满满一大锅回锅肉,肉片切得比平时薄,蒜苗放得格外多。“今天的肉要炒得‘火重’点,”他边颠锅边说,“像咱们的导弹,得有股子冲劲!”科研人员们蹲在地上捧着搪瓷碗吃,有人吃得太急,烫得直哈气,眼泪却掉了下来——那是激动的泪。
1984年红旗七号攻坚期,王师傅创了“三班饭”制度。凌晨四点的“启明星粥”是小米粥配咸菜,“让刚熬完夜的人垫垫肚子”;中午的“冲锋面”要加牛肉和青菜,“吃饱了好下午接着干”;深夜的“守夜包”是萝卜丝馅的,“好消化,不耽误算数据”。有次他发现算法组的年轻人总吃泡面,第二天就支起个小锅,半夜煮起了酸辣粉,“比泡面有营养,辣劲也够,提神!”
最绝的是他的“安慰餐”。-d_q~s?x.s`.`c`o!m!有次导弹测试失败,团队垂头丧气地回食堂,谁都没胃口。王师傅没多问,端出一大盆翻砂肉——四川传统甜食,用五花肉裹着白糖炸得金黄。“甜能解苦,”他给每个人碗里夹了一块,“就像你们搞试验,失败一次,下次就离成更近一步。”那天,平时不爱吃甜的工程师们,把一盆肉吃得精光,有人抹着嘴说:“王师傅,下次失败了还来吃这个!”
他的灶台边,总放着个小本子,记着谁胃不好,谁爱吃辣,谁对韭菜过敏。有个叫小张的年轻工程师,老家在北方,吃不惯米饭,王师傅就每天给他留两个馒头;有位女研究员怀孕了,想吃酸的,他就特意腌了坛酸豆角,“比外面买的干净”。“这些娃远离家,我得让他们吃得像在家里一样。”王师傅说这话时,正给馒头屉盖上棉布——那是张淑敏用边角料拼的,上面绣着颗五角星。
1990年王师傅退休时,科研人员们给他送了块匾,写着“弹道后勤部长”。他摸着匾笑:“我哪懂什么弹道?我就知道,锅碗瓢盆里也有大学问——火候不到,菜就不香;人心不齐,事就不成。”
四、孩子的导弹:泥巴里的梦想
科学谷的子弟小学,有块特殊的“试验田”。操场角落的沙坑里,常年堆着黄泥巴,孩子们在这里玩“造导弹”的游戏——用泥巴捏弹体,找根竹棍当尾翼,晒干后刷上红漆,再用粉笔画条“发射线”,就能玩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