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民的罗盘:崖缝里的坐标
1958年深秋的绵阳龙门山脉,晨雾还没散尽,猎户老杨就被一阵奇怪的脚步声惊醒。$/?第-??一?看·书[÷网,+¢ \`a更¢%,新?最?:快-%他抄起猎枪躲在门后,看见五个穿中山装的人踩着露水走来,帆布包上“地质勘探”四个字被树枝勾得发毛。领头的年轻人戴眼镜,镜片上沾着泥点,递过来的烟卷还带着成都卷烟厂的薄荷味。
“老乡,想找个能挡得住飞机的山坳。”年轻人说。老杨叼着旱烟袋打量他们——手比山核桃还嫩,鞋却磨出了洞,不像勘探队,倒像逃荒的。但他没戳破,领着他们钻进了最深的峡谷。
“这疙瘩叫‘老鹰嘴’,”老杨用烟杆指着三面悬崖,“当年红军在这儿藏过粮,飞机扔炸弹都炸不着。”他扒开崖边的灌木丛,露出块青石板:“这是‘望星石’,天晴时能看见北斗,准得很。”后来,这块石板成了导弹测试场的基准坐标,科研人员在上面刻了条十字线,误差不超过05度。
老杨成了科学谷的“活地图”。科研人员要在山坳里建实验室,他带着三个儿子砍了三天三夜,劈出条能过板车的路;暴雨冲毁了通往基地的木桥,他教大家用楠竹编筏子,竹篾要选三年生的,说“这样才经得住导弹零件的重量”;甚至连发电机该埋在哪,他都有讲究:“得在背风的崖下,不然冬天下雪冻住油管,机器就成了哑巴。”
1963年冬天,红旗一号要在山里做低温测试。凌晨三点,老杨揣着瓶烧酒领路,雪没到膝盖,他走几步就用砍刀在树上做个记号。“往左拐,那边有片松林,能挡挡雪。”他回头喊,呼出的白气在手电光里散开,“再往前走三里,有处温泉眼,机器冻住了能去那儿化冻。”那天,测试设备果然在温泉边派上了用场,数据比预期还稳定。
科学谷的档案室里,存着一沓泛黄的纸条,都是老杨用木炭写的。“明日卯时,西风转东南,宜放线”——旁边有科研人员的批注:“1963年10月12日,依此时间测试,导弹稳定性提升12”。“老鹰嘴南坡,辰时多雾,巳时雾散”——对应的测试记录里写着:“避开雾段发射,命中率提高8”。
老杨的儿子杨建军,后来成了基地的司机。他开车从不用导航,全凭父亲教的“山形记忆法”:“看见‘笔架山’就左拐,望见‘卧牛石’就右行,比仪表盘准。”有次运送导弹陀螺仪,半路遇上塌方,他凭着记忆绕到一条猎人走的小道,准时把设备送到测试场。“我爹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就像导弹的弹道,看着难,找着规律就顺了。”
1988年红旗七号定型那天,老杨已经82岁了。他让孙子背着去看发射,导弹升空时,他突然对着山坳喊:“红军同志,你们看,咱们的‘铁鸟’飞起来了!”声音在山谷里荡开,像一声迟到了三十年的回答。
二、针线里的参数:布帛上的图纸
张淑敏的缝纫机,是1965年从成都旧货市场淘来的“战利品”。作为中物院资料员,她的办公室在山洞改建的档案室隔壁,缝纫机咔嗒咔嗒的声音,和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混在一起,成了科学谷最特别的“背景音”。
“王工的袖口又磨破了,”她拿起件工装外套,对着灯光照了照,布面上的经纬纹路看得清清楚楚,“搞计算的人,袖口得缝三层布,不然算盘珠子磨得慌。”她的针线笸箩里,除了顶针、剪刀,还躺着几支不同颜色的钢笔——红笔标重要数据,蓝笔写备注,铅笔打草稿,就像她缝补时用的线:粗线缝耐磨的部位,细线补容易勾挂的地方。
1970年红旗二号试射前,图纸突然不够用了。2八墈书惘 已发布罪芯章节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大半资料,剩下的草图被雨水泡得模糊。张淑敏看着科研人员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绣嫁妆的样子——复杂的花纹记不住,就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出轮廓。
“我来试试。”她找出库房里的粗帆布,用红丝线绣弹道轨迹,蓝棉线标飞行参数,针脚的疏密代表数据误差:密针是误差小于1,疏针是误差在1-3之间。最妙的是她绣的“干扰区”——用黄线绣成波浪形,像极了雷达屏幕上的杂波。
“这哪是布,是活图纸啊!”总工程师捧着帆布激动地说。测试那天,科研人员们把“布图纸”挂在临时指挥部的岩壁上,红丝线在油灯下闪着光,像条指引方向的路。后来,这“布图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