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90章 蜀地经纬:织就弹道的平凡线

第190章 蜀地经纬:织就弹道的平凡线

赵宇是“泥巴导弹营”的首任“营长”。他祖父是车工王大贵,总教他:“导弹的尾翼要斜着安,不然飞不远。”所以他捏的泥巴导弹,尾翼总比别人的多倾斜五度。有次他把祖父的游标卡尺偷出来量泥巴弹,被父亲发现了,非但没骂他,还帮他在弹体上刻了圈刻度:“这样更像真的。”

1988年红旗七号定型那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基地参观。当真导弹从眼前升起时,赵宇突然发现,自己捏的泥巴弹尾焰角度,竟和真导弹一模一样。“爷爷没白教我。”他心里偷偷得意。后来才知道,祖父总在看他玩泥巴时,悄悄用手指调整泥弹的尾翼——那些他以为是自己琢磨的“技巧”,其实是老工匠的匠心。

女孩陈曦的父亲是牺牲的工程师,她的泥巴弹总带着颗水果糖当“燃料”。“老师说,爸爸造的导弹能打跑坏人,我的也能。”她每天换一颗糖,有次换了颗水果硬糖,说“这样燃料更持久”。有天暴雨把她的泥巴弹冲垮了,她蹲在沙坑边哭,赵宇把自己最得意的“王牌导弹”送给她:“这个给你,它飞得可远了。”

孩子们的“导弹”有各种创意:有人用废电池当“制导系统”,有人在弹体上贴满彩色纸当“雷达”,还有人把弹体捏成鱼的形状,说“这样能在水里游,敌人找不到”。老师把这些“作品”收在饼干盒里,标上日期和制作人:“这是科学谷的未来。”

1990年基地开放日,孩子们把泥巴弹摆成一排,像接受检阅的士兵。钟山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导弹”,突然红了眼眶。他拿起赵宇的作品,发现弹体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坑:“这是干嘛的?”赵宇说:“爷爷说,这样能散热,就像他给零件钻孔一样。”钟山摸着那些小坑,像摸着未来的希望。

这些泥巴弹后来成了“传家宝”。赵宇考上国防科技大学那天,母亲把他当年的泥巴弹装进盒子:“带着它,就像带着你爷爷和小伙伴们的期望。”现在,这颗开裂的泥巴弹摆在他的办公室里,旁边是红旗-16fe的模型——一个粗糙,一个精致,却朝着同一个方向。

五、家属的密码:等待里的支撑

科学谷的家属区,有棵老黄桷树,树下总坐着些等待的女人。她们有的纳鞋底,有的织毛衣,有的择菜,看似闲聊,耳朵却竖着——听远处的动静,那是导弹测试的声音。

李薰的妻子周慧兰,是家属里的“消息树”。她能从爆炸声的大小判断测试是否顺利:“闷响是成了,脆响可能有点问题。”有次她正在纳鞋底,听到一声沉闷的轰鸣,突然站起来说:“成了!”果然,半小时后就传来欢呼——红旗二号的耐高温外壳试验成功了。

她的针线笸箩里,藏着个秘密:每个鞋底的纳线密度,都对应着李薰的试验进度。“横七竖八,七七四十九针,代表试验进入第七阶段。”她教其他家属认“密码”,“这样就算男人不直说,我们也知道他们顺不顺。”

王大贵的儿媳赵秀莲,最会做“熬夜饭”。丈夫是工程师,经常半夜才回家,她就熬着粥等,粥里放红枣、莲子、百合,“安神,不然他睡不着”。有次丈夫连续三天没回家,她就把粥装进保温桶送到实验室,看着丈夫和同事们分着喝,自己悄悄把脏衣服收回来洗——上面沾着机油和公式草稿。

“我们做不了别的,就管好他们的肚子和衣服。”赵秀莲说。她的洗衣盆里,总泡着带油渍的工装,领口袖口要搓三遍才干净;晾衣绳上,总挂着缝补过的袜子,针脚密密麻麻,像给男人的脚装上“防护网”。

陈岚的母亲张桂芬,每年都要给女儿腌坛泡菜。乐山的青菜,自贡的井盐,再加点花椒和白酒,封坛时要念句“平平安安”。“雾大的时候,泡菜的酸味能提神,”她总在电话里说,“别总想着工作,按时吃饭。”有次陈岚在峨眉山测雾天数据,张桂芬坐长途车送去泡菜,坛子裹着棉被,像抱着个婴儿。

家属们还有个“互助小组”:谁家男人加班,就把孩子送到别家照看;谁家缺粮票,大家凑一凑;谁家男人试验不顺,就轮流去陪她说说话。周慧兰说:“我们就像导弹的‘稳定翼’,得把家稳住了,他们才能安心往前飞。”

1990年红旗七号正式服役那天,家属区的女人们聚在黄桷树下,每人手里拿着样东西:周慧兰拿着李薰磨破的工作证,赵秀莲捧着王大贵的游标卡尺,张桂芬提着给陈岚腌泡菜的坛子。当导弹的轰鸣声传来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