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89章 锦江潮涌:一枚导弹的巴蜀胎记

第189章 锦江潮涌:一枚导弹的巴蜀胎记

山想了想说:“就叫‘火鸟’吧,四川的雾再大,也挡不住它飞。”

五、竹与锦的现代寓言

宜宾的蜀南竹海,万竿修竹在风中摇曳。2010年的春天,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走进竹林,手里拿着激光测距仪和纤维取样器。他们是红旗-16fe导弹的材料研发团队,来这里寻找制造导弹外壳的“秘密武器”。

“蜀竹三年成材,纤维强度堪比钢材,”带队的王教授抚摸着竹节说,“古人用竹子造桥、造船,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它造导弹?”这个想法源于他偶然看到的一份史料:抗战时期,四川兵工厂曾用竹子制造迫击炮的炮架,竟能承受住炮弹发射的后坐力。

研发过程充满了“川式智慧”。团队借鉴了竹纤维的排列结构,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加入“竹节状”材料的抗冲击性提升40;他们还参考了蜀锦的编织工艺,将不同性能的纤维按“经三纬二”的比例交织,造出的复合材料既轻便又坚韧。“你看这蜀锦,用简单的丝线能织出百种纹样,我们的材料也一样,”王教授展示着样品,“这不是简单的‘以竹代钢’,是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译。”

在成都的航天产业园,3d打印车间里正在上演另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技术员们用金属粉末打印导弹的关键部件,打印机的喷头像绣花针一样精准,层层堆叠出复杂的结构。“这跟蜀绣的‘乱针绣’异曲同工,”车间主任笑着说,“都是用简单的单元,构建出复杂的整体。”墙上的显示屏里,3d模型与蜀绣的纹样交替闪现,竟有种跨越时空的和谐。

电子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00后学子们正在开发导弹的智能识别系统。他们的灵感来自川剧的“帮打唱”——主唱负责识别目标,帮腔负责验证,锣鼓负责发出攻击指令。“你看变脸艺人的每个动作都有章法,我们的算法也一样,”学生小李指着屏幕说,“识别、验证、攻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们开发的系统,能在03秒内区分民航机与敌机,就像老成都人一眼能看出火锅里的毛肚烫没烫熟。微趣小税 嶵歆蟑踕哽鑫筷

2021年,红旗-16fe在珠海航展首次亮相时,展台前围满了观众。当解说员介绍“采用四川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重量减轻40,射程提升至160公里”时,人群里响起一片赞叹。有位来自宜宾的老人,摸着导弹模型的外壳激动地说:“这手感,像极了我们竹海的楠竹,看着轻巧,实则坚韧。”

六、茶馆里的国防课

成都宽窄巷子的一家老茶馆里,每周三下午都会聚集一群特殊的茶客。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科研人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围坐在竹编的茶桌旁,听“钟山爷爷”讲导弹的故事。

钟山今年86岁了,耳朵有点背,但讲起红旗导弹的历史,声音洪亮得像茶馆的铜铃。他的茶桌上总摆着三样东西: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蒙顶山的黄芽;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着当年的研制笔记;还有一个用竹篾编的导弹模型,是他亲手扎的。

“你们知道吗?当年我们算弹道,用坏了五十多把算盘,”老人指着模型说,“现在的年轻人用计算机,一秒能算我们当年一个月的量,但有样东西不能变——就是这股子‘较真’的劲儿。”他拿起竹篾模型,轻轻晃动:“你们看这骨架,编得松了会散,编得紧了会断,就像搞科研,既要严谨,也要灵活。”

茶馆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用蜀锦织成的红旗导弹发展历程。从红旗一号到红旗-16fe,每枚导弹的图案旁,都绣着对应的四川元素:红旗一号配着都江堰,红旗二号配着锦江,红旗七号配着峨眉山,红旗-16fe配着蜀南竹海。“这是我请蜀锦艺人织的,”钟山说,“导弹是硬的,锦是软的,但它们都有四川的魂。”

有次,一个小男孩指着地图问:“爷爷,导弹为什么要长得不一样?”钟山笑着答:“就像四川的菜,有麻的、辣的、酸的,各有各的用处。导弹也一样,有的打高空,有的打低空,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说:“我长大了要造一种能打外星人的导弹!”满茶馆的人都笑了,钟山却认真地说:“好啊,爷爷等着看你的导弹上天。”

这样的“茶馆课堂”已经坚持了十年。钟山说,他想让年轻人知道,那些冰冷的武器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青春、汗水和梦想。“就像这盖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