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67集:连锁计划启动

第267集:连锁计划启动

回:“就这么定了,加个灯光设计,晚上肯定好看。”

三、推广:让品牌长出翅膀

就在设计团队泡在工地上时,林风带着营销主管跑了趟杭州。在西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他见到了旅游博主“阿菜”——这个姑娘的抖音账号有200多万粉丝,专门测评小众民宿。

“云栖小院我住过,床品舒服得想打包,”阿菜搅动着咖啡,“但连锁民宿很容易丢特色,你们怎么避免?”

林风递过去两张设计图:“阳朔的房间里,每个床头柜上会放一本‘桂树日记’,记录这棵老桂树的年轮、开花时间,还有附近村民的故事;千岛湖的别墅里,我们会摆上客人可以带走的‘手账本’,里面夹着当地渔民画的捕鱼地图。”

合作就这么定了:阿菜会在改造期间去两次现场,拍“从废墟到精品”的全过程短视频,开业后再做一期深度体验。“这种‘养成系’内容,粉丝爱看,”阿菜晃着手机,“上次我拍一个老厂房改造,点赞量比普通测评高3倍。”

线上推广紧锣密鼓,线下动作也没停。老郑带着样品去了上海的旅游展会,展台上没放华丽的宣传册,而是摆着阳朔的老青砖、千岛湖的鱼拓画,还有“云栖小院”的手工皂——用莫干山的竹子和野花做的。

“这位先生,摸一摸这砖,”老郑拦住一个旅行社老板,“阳朔那房子的墙,就是用这种砖一块块砌的,比水泥墙透气,夏天不用开空调都凉快。”对方果然感兴趣,当场定下20间房的季度合作。

品牌名也费了番心思。林风没叫“云栖二号”“云栖三号”,而是给阳朔的民宿取名“桂语”,千岛湖的叫“湖语”。“‘语’字能让人联想到对话,”他跟团队解释,“民宿不就是客人和风景、和当地文化对话的地方吗?”

开业前一个月,小周在后台看到一组数据:“桂语”的小红书预约链接已经被收藏了8000多次,“湖语”的公众号推文里,“玻璃盒子露台”这个关键词被点击了12万次。

四、细节:藏在砖瓦里的心意

阳朔的改造到了第七周,王设计师突然打电话来:“林总,那扇老木门拆下来发现,背面刻着字!”

林风连夜开车赶过去,手电筒照在门板上,模糊的字迹显出来:“民国二十三年,李记杂货铺”。原来这房子以前是个杂货铺,门板是当年的招牌。

“不能扔,”林风摸着那些凹凸的刻痕,“把它改成玄关的装饰墙,再请当地老人来讲讲李记杂货铺的故事,录成音频,客人扫码就能听。”

这样的“意外”在改造中不断出现。千岛湖的别墅后院,工人挖出一个生锈的铁锚,林风让人除锈后刷上红漆,挂在共享厨房的墙上,旁边配了块牌子:“1985年,渔民老张就是用这个锚,在湖心岛救了三个迷路的游客。”

供应链上的细节更磨人。老郑为了找到和“云栖小院”同款的床品,跑了三家工厂,最后定下用千岛湖的桑蚕丝混合莫干山的竹纤维:“既保留云栖的舒服,又带点千岛湖的特色。”连洗手液都没马虎,“桂语”用的是桂花精油,“湖语”加了荷叶提取物,瓶子上印着各自的logo——阳朔是片桂树叶,千岛湖是朵浪花。

开业前三天,林风带着团队做“压力测试”。在“桂语”的庭院里,他们模拟客人从停车到入住的全过程:保安引导停车时,是不是会主动提一句“桂花开的时候,车停在东边能闻到香味”;前台递房卡时,有没有介绍“茶室的桂花茶是今天刚采的”。

“湖语”那边,小周故意在深夜打电话到前台:“我想现在去湖边看星星。”接线的姑娘没犹豫:“我让保安陪您过去,给您拿件外套,再带个热乎的姜茶——湖边风大。”

测试结束的那晚,大家坐在“桂语”的天井里,天上飘着小雨,刚做好的“雨帘”正淅淅沥沥往下滴水。王设计师突然说:“我刚才数了,这院子里有17种植物,都是阳朔本地的。”

林风笑了,端起茶杯:“等明年桂花开花,我们再数一遍。”

五、启航:风里飘着新故事

“桂语”开业那天,阳朔下着小雨。第一个客人是对老夫妻,从上海来的,在公众号上看到“老门板的故事”就动了心。

“这茶有股蜜香味,”老太太抿了一口,“比我在茶庄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