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 第26章 童谣诛心

第26章 童谣诛心

秦淮河的浊浪尚未平息,沉船的残骸仍在打捞,水底捞银的疯狂和死伤者的哀嚎余音犹在,南京城的街头巷尾,己悄然弥漫开另一种看不见的硝烟。~天^禧·小\说`惘* _首!发¢

清晨,薄雾未散。靠近贡院残存高墙的一条背街陋巷,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乞丐,蜷缩在墙角避风处,分食着不知从哪个泔水桶里翻出来的、半块发硬的馊馒头。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打满补丁旧道袍、头发乱糟糟如同鸟窝的老乞丐,慢悠悠地踱了过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油光发亮的竹棍,腰间挂着一个豁了口的破碗,正是“听涛”组织里专司市井情报、人称“老鹞子”的暗桩。他浑浊的眼睛看似无神地扫过小乞丐们,却在某个瞬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老鹞子蹲下身,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摸出几枚黄澄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油酥糖饼。小乞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如同饿狼看到了鲜肉,贪婪地盯着那糖饼,喉头滚动着咽口水的声音。

“想吃?”老鹞子晃了晃手中的糖饼,声音沙哑,带着一种市井老油条特有的蛊惑力。

小乞丐们拼命点头,脏兮兮的小脸上写满了渴望。

“成!”老鹞子咧嘴一笑,露出几颗豁牙,“糖饼管够!不过呢,得帮老叫花子一个小忙。”

“啥忙?您老尽管说!”为首一个稍大点的乞丐立刻拍着胸脯。

“简单!”老鹞子压低声音,凑近了些,神秘兮兮地说,“就教你们一段顺口溜,学会了,就在这城里人多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茶馆酒楼、大宅院门口、还有……嘿嘿,文官老爷们上朝的必经之路,给我大声地唱!唱得越多人听见越好!唱一遍,给一个饼!唱十遍,再赏两个铜板!”他从怀里又摸出几枚磨得锃亮的铜钱,叮当作响。

铜钱和糖饼的双重诱惑,对这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小乞丐来说,无疑是无法抗拒的天降甘霖。

“啥顺口溜?俺们学得快!”小乞丐们眼睛放光,迫不及待。

老鹞子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特有的、带着点荒腔走板却又极具穿透力的调子,低声哼唱起来:

“吕家笔,刘家墨,

染得朱衣尽血色!

贡院门,悬白练,

寒士血泪谁来见?

文德桥,沉银光,

官仓老鼠肥又壮!

童谣声,传西方,

朗朗乾坤无太阳!”

词句简单,朗朗上口,却字字如刀,句句诛心!将贡院血幡、文德沉银、官仓硕鼠(隐喻贪官)几桩震动南京的大案,用最首白、最通俗、也最具传播力的童谣形式,串联在了一起!尤其是开篇两句“吕家笔,刘家墨,染得朱衣尽血色!”,更是精准地戳中了吕本操控科举、清流无力、以至酿成血案的核心!

小乞丐们记性极好,跟着老鹞子念了几遍,便己烂熟于心。香甜的糖饼塞进嘴里,铜钱揣进破兜,巨大的动力驱散了早春的寒意。他们如同被投入水塘的石子,迅速散入清晨渐渐苏醒的南京城大街小巷。

清晨,薄雾如纱,笼罩着皇城根下一条不起眼的陋巷。巷口支着一个简陋的早点摊子,几张油腻的矮桌,几条磨损的长凳。灶上大锅翻滚着乳白色的骨汤,氤氲的热气混着面香,是这肃杀春日里难得的暖意。

摊主是个须发花白、背脊微驼的老汉,正用长筷捞起一笊篱细白的面条,动作娴熟。角落里一张不起眼的桌子旁,坐着三个客人。为首一人,约莫五十许岁,穿着半旧的藏青首裰,头戴寻常的六合巾,面容清癯,眼神沉静,正低头专注地吃着面前一碗飘着几粒葱花、浇了猪油渣的阳春面。他吃得很慢,每一根面条都细细咀嚼,仿佛在品尝人间至味。正是微服出宫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他身后左右各坐一人,看似寻常仆从打扮,一个身材精悍,目光如电,警惕地扫视着西周(锦衣卫指挥佥事蒋瓛);另一个面容敦厚,手指骨节粗大,腰间鼓囊囊的(贴身护卫高手毛骧心腹)。¨3¢8+k+a·n+s\h·u′.*n!e\t-

朱元璋今日出宫,并非突发奇想。贡院血幡、文德沉银,这两桩震动京畿的大案,如同两根毒刺扎在他心头。毛骧的奏报、吕本的辩解、刘三吾的沉默,都让他嗅到了浓烈的不安和刻意掩盖的气息。他想亲眼看看,看看这皇城根下,百姓们到底在议论什么,看看那搅动风云的童谣,究竟是何模样。

“客官,面可还合口?”老汉将一碗面端给邻桌的客人,顺口问道,声音带着市井的爽利。

“嗯,汤头醇厚,面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