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六零,我是外交官 > 第182 章 不知名角落

第182 章 不知名角落

1997年6月30日,傍晚6点23分,旺角街头。20$′+0·小ˉ×说£网=3 ?,^更×新±?t最?|¢全D

李秀兰用颤抖的手指抚平《人民日报》上的褶皱,油墨的清香混合着夏日闷热的空气。

七十西岁的她在这个铁皮报亭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今天可能是最后一次在鹰属港城卖报。

"阿婆,仲唔收档?今晚有雷暴啊。"隔壁茶餐厅的伙计阿明探头问道。(阿婆,还不收摊,今晚有雷雨啊)

李秀兰摇摇头,花白的发丝在夕阳下泛着银光:"再等等,仲有客人要来。"(再等等,还有客人)

她说的客人是附近工会的老陈,他们约好今晚要分发最后一批特刊。

鹰资报业集团的警告信还压在玻璃板下,威胁要吊销她的报刊执照。

李秀兰用抹布擦了擦柜台上的"爱国报贩"贴纸——那是1967年反鹰抗议时女儿贴上去的,如今女儿早己不在。

"轰隆——"远处传来闷雷声,李秀兰下意识护住报纸。

三十年前那个雨夜,丈夫就是在送报途中被鹰军水炮车撞成重伤,临终前只说了句"等回归"。

深水埗鸭寮街,修表铺的玻璃橱窗映出老王紧锁的眉头。

"王师傅,收音机修得好吗?"穿校服的少年趴在柜台上,眼睛亮晶晶的。

老王推了推老花镜,镊子尖在电路板上轻巧地跳动:"急乜嘢?听日先系大日子。"(急什么?明天才是重要日子)

"我妈说要听现场首播啊!"少年压低声音,"话惊英国人搞鬼,会断广播信号..."(说怕鹰国人搞鬼,会断广播信号)

老王的手顿了顿。.5-4!看¨书` ·更^新-最^快?

三天前,他在给港英政府大楼检修时钟时,确实听到几个鹰籍官员讨论"应急方案"。

他不动声色地调整着收音机的频率微调器,这是他在上海当学徒时学的手艺——1950年代,他父亲就是用这台德国制收音机,收听到新华国成立的消息。

"得啦!"老王突然拍了下桌子,收音机里传出清晰的试音信号。

少年欢呼着掏出钱包,却被老王按住:"唔使钱,听日早点来,同我一齐听。"(不要钱,明天早点来,我们一起听)

晚上9点17分,天星小轮"晨星号"停泊在尖沙咀码头。

轮机舱里,阿强用沾满机油的手帕擦拭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

这是去年去深圳探亲时,他偷偷买的,一首藏在工具箱最底层。

"强哥,做咩仲唔落船?"年轻的水手探头进来。(强哥,怎么还不上船)

阿强迅速把红旗塞进工作服口袋:"检查下引擎先,听日大日子,唔可以出问题。"(检查一下引擎,明天是重要日子,不能出问题)

等脚步声远去,他爬上甲板。维多利亚港对岸,会展中心的灯光如星辰般璀璨。

阿强想起父亲——那个在1967年暴动中被鹰军打瘸腿的老渔民,昨晚在病床上死死抓着他的手说:"阿强,要睇住个海,唔好俾人搞破坏..."(阿强,要看住这片海,防止别人搞破坏)

他突然做了决定,摸黑来到船头旗杆处。*k~a¢n^s_h^u^j`u~n·.?c^c\

当那面红旗在夜风中轻轻展开时,阿强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也跟着舒展开来。

中环,晚上11点48分。

阿珍推着清洁车走过铺着厚地毯的走廊,耳朵却竖得老高。

这栋英资大厦她打扫了八年,今晚却格外不同——所有办公室都亮着灯,传真机不停地吐出纸张。

"快点!这些都必须销毁!"305室里,鹰籍主管操着生硬的粤语命令道。

阿珍假装擦拭门框,看见几个文员正忙着碎纸。

一张纸飘到门口,她趁人不备用拖把盖住,等脚步声远去才捡起来。

虽然只读过三年夜校,但"驻军""通讯""档案"这些字眼还是让她心跳加速。

下班时,她把纸条塞进胸前的玉坠里——这是去年回乡探亲时,当武警的侄子送的,说"姑妈有咩事都可以去军营揾人"。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

会展中心,米字旗缓缓降下。

同一时刻:

李秀兰的报亭前,三十多个街坊传阅着还带着油墨香的号外;

老王的收音机前挤满了街坊,国歌响起时,少年发现老师傅在偷偷抹眼泪;

"晨星号"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