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躬身:“孩儿遵命。”
司马懿望向天幕消失处:“老夫倒要看看,这藏头露尾的‘老师’,究竟是何方神圣!”
大汉初年,张良望着星空,轻声对刘邦开口:“陛下,臣先前所言,天幕似有章法,如今看来,果然不差。它更像一位棋手,而我等,皆是棋盘上的棋子。只是这位棋手,似乎也并非无懈可击。”
他想到了那句“或许吧”,带着犹豫和不确定,这绝非神明该有的口吻。
萧何在一旁补充:“不错。它在引导,也在试探。它让我们看到未来之无限可能,也让我们看到科技之双刃剑。其用心之深,难以揣度。如今自降‘神格’,恐怕是想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它接下来的‘课程’?”
“它想让我们怀疑它本身!”东汉末年,荀彧在府邸中,一语道破天机。
他负手而立,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
“从最初的神迹降临,万众敬畏,到如今的‘同学’相称,显露‘疲态’。它在一步步瓦解自身的神秘感和权威性。这绝非无的放矢。”
“它究竟想做什么?”曹操在一旁,眉头紧锁。
这位乱世枭雄,第一次感觉到一种超出掌控的无力感。
天幕虽己暗淡,但其投下的阴影与激起的波澜,却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观看者的心中,不断发酵、蔓延。
从最初的震撼与敬畏,到后来的思索与警惕,再到此刻的怀疑与探究。
“神”的形象,正在悄然陨落。
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的“未知存在”,开始浮出水面。
它会“疲惫”,说明它并非永动机,它的力量可能有限。
它会说“下次聊点轻松的,或许吧”,说明它有情绪,甚至有那么一点不自信。
这些“人性化”的特征,让古人们从最初的仰望神明,开始转变为审视一个平等的、甚至可能被分析、被理解的“对手”或“引导者”。
咸阳宫,嬴政的怒气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审视。
“传令,召集所有方士、博士,给朕彻查古籍,凡有记载天降异象者,一一呈报!”
他顿了顿,补充道:“朕要知道,这所谓的‘老师’,究竟源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