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熊熊烈火的惨状。
李遵顼本人,则在仓皇逃窜中,下落不明,结局凄凉。
旁白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叹息:
【一个曾经强盛的王国,就这样,在一位“状元皇帝”的手中,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为蒙古所灭。】
天幕之上,金色的弹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学霸治国,也会翻车啊!看来专业不对口,真的很重要!”】
【“李遵顼:我熟读经史子集,为何这天下就治理不好呢?(委屈.jpg)”】
【“这大概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吧,理论一套套,实践全白瞎。”】
【“高分低能的皇帝版?心疼西夏百姓三秒钟。”】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看着天幕,神情凝重。
他转头对身旁的魏征说道:“魏卿,看来这治国之才,与科举文章之优劣,并非完全等同啊。”
魏征躬身道:“陛下圣明。科举取士,固然能选拔贤才,然为君之道,更需洞察时局,平衡文武,知人善任,非一纸文章所能概括。”
李世民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大宋,开封皇宫。
宋太祖赵匡胤在看到西夏因“重文轻武”而最终亡国的结局时,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动!
他想起自己当年“杯酒释兵权”,以及本朝一首以来对武将的种种限制。
一股寒意,从脚底板首冲天灵盖。
“重文轻武……亡国……”
赵匡胤喃喃自语,脸色苍白,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
他猛地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神情焦虑不安。
难道……难道朕的国策,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他不敢再想下去。
远在另一时空的田鸣,看着天幕,也是感慨万千。
“唉,看来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就算是状元,也未必能行啊。”
“这李遵顼,真是可惜了一身才华,却用错了地方。”
天幕视频的结尾,旁白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它抛出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是否真的能完全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所有观看天幕的古人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
下一个登场的“奇葩皇帝”,又会带来怎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宋太祖赵匡胤,在受到如此巨大的冲击之后,他对自己王朝的国策,又会做出怎样的反思与调整?
无尽的悬念,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