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一架无人机正从他家浴室的窗户缝隙往里拍,镜头晃动中能看到他妻子惊恐的脸。\"这就是你们说的安全?\"年轻人的声音因为愤怒而颤抖,\"我按你们给的举报电话打了三次,到现在都没人管!\"
那天的听证会结束后,林默独自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流动的星河,而在这片光芒之上,无数架无人机正在夜色中穿梭。他打开手机,看到团队开发的公众监督平台后台,已经有上千条举报信息在等待处理。《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最终在半年后正式出台。规则实施那天,林默带着团队在市中心广场设置了宣传点。他们展示了新的身份标识芯片,演示了飞行轨迹查询系统,还教市民们如何用手机举报违规飞行的无人机。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颤巍巍地问:\"以后,那些小飞机就不会偷看我们家院子了?\"林默点点头,给她递上一份印有举报二维码的宣传单。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单子上的字,突然笑了:\"这样我就能放心在院子里晒太阳了。\"规则实施后的第一个月,违规飞行的举报量下降了67%。有次林默去医院复查膝盖,看到住院部的楼顶上,一架物流无人机正悬停在指定的投放点,将一个药箱缓缓放下,整个过程都在监控摄像头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告诉他,现在急救药品的配送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以前从药房送到病房要十几分钟,现在五分钟就到了。\"但争议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天深夜,林默接到值班同事的电话,说系统监测到一架无人机闯入了某明星的别墅禁飞区。他们根据身份标识找到了机主,发现是个刚入行的狗仔,正试图偷拍明星的家庭聚会。\"这就是规则存在的意义,\"林默在第二天的晨会上说,\"我们不能保证没人犯规,但至少犯规后,我们能抓住他。\"秋末的一个周末,林默带着女儿去郊外放风筝。天空很蓝,几架物流无人机在远处的公路上空飞行,像一群忙碌的工蜂。女儿指着天上的风筝欢呼,阳光洒在她脸上,映出细小的绒毛。林默想起刚入行时,老领导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规则,就像放风筝的线,它不会阻止风筝飞,只会让它飞得更稳。\"他看着自家的风筝越飞越高,在风中稳稳地飘动。远处的无人机还在不知疲倦地穿梭,它们和风筝共享着这片天空,却因为那条看不见的规则,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或许,这就是科技与伦理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相互对抗,而是找到彼此共存的空间。回家的路上,林默的手机收到一条推送,是市科技伦理委员会的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悬在空中的眼睛,需要装上限速器》。他点开文章,看到外卖送到家的速度更快了,还有人建议再增加一些公园的禁飞区。车窗外,夕阳正慢慢沉入远山,给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边。林默知道,《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不是终点,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但只要愿意倾听,愿意调整,愿意在进步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那些悬在空中的眼睛,终究会成为守护生活的力量,而不是威胁。他想起听证会那天,那个愤怒的年轻人后来发来的一条信息:\"昨天看到一架无人机帮隔壁楼的老人送药,突然觉得,也许它们不全是坏东西。\"林默笑了笑,给那条信息点了个赞。有些改变,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悬在空中的眼睛凌晨三点,林默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的推送标题让他瞬间清醒——《无人机夜间偷拍案件频发,某明星卧室私密照遭曝光》。作为市科技伦理委员会的秘书长,这样的新闻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但每次看到,那种无力感仍会像藤蔓一样缠上心头。他起身走到窗边,城市的光污染让夜空泛着淡橙色。远处的写字楼楼顶,一架小型无人机正闪烁着绿光掠过,在云层下划出一道模糊的弧线。三天前,住在老城区的张阿姨来委员会投诉,说自家院子里晒的被子总被无人机骚扰,有次甚至拍到了她孙女换衣服的画面。\"那些小飞机就像苍蝇一样,挥都挥不走。\"老人攥着褪色的碎花手绢,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技术发展的速度永远超乎想象。五年前,无人机还只是航模爱好者的玩具,如今却成了物流行业的主力——外卖平台用它送餐,快递公司靠它送货,连社区团购都开始用无人机配送蔬菜。与此同时,各种用途的监控无人机也遍地开花,小区物业用它巡逻,工厂用它巡检,甚至连私家侦探都装备了带夜视功能的机型。\"林秘,早会资料整理好了。\"实习生小陈抱着文件夹进来时,林默正对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