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者的枷锁
一、啼哭中的预警消毒水的气味还没散尽,监护仪的蜂鸣声突然尖锐起来。?微?[}趣^小$说£ >>更?;±新^最¤1£快¥?林墨冲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时,看见护士正手忙脚乱地给保温箱里的婴儿戴氧气面罩。这个出生刚满十二小时的男婴胸廓剧烈起伏,脸色像褪了色的纸。“心率骤降!准备肾上腺素!”值班医生的声音带着颤音。林墨的目光却死死盯住墙面上跳动的数据流。那是“先知”系统的实时监测界面,红色警告框已经闪烁了三分十七秒——就在十分钟前,系统向她的终端推送了预警:“新生儿id-a739,先天性心肌致密化不全概率91.2%,建议立即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她当时正在处理另一起青少年暴力预警的复核申请,随手把这条提示标记为“待处理”。现在想来,那红色的警告像极了婴儿此刻发紫的嘴唇。“查过家族病史吗?”林墨的声音有些发紧。“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否认心脏病史。”护士递过来的病历上,家族病史一栏干干净净。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变调,变成持续的长鸣。林墨看着那条平直的心率线,突然想起三年前在系统上线仪式上,院长拍着她的肩膀说的话:“小林啊,这系统可是能救命的。”三天后,男婴的父母在病房走廊拦住了林墨。母亲抱着裹在襁褓里的孩子,父亲手里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先知系统日志,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你们早就知道?”男人的声音嘶哑,“系统提前十分钟就预警了,为什么不早点处理?”林墨的喉结动了动,没能说出话来。她身后的电子屏正在播放先知系统的宣传片,画面里的ai像温柔的天使,用数据流编织出保护人类的羽翼。“我们要投诉。”女人的眼泪滴在孩子熟睡的脸上,“你们凭什么拿着我孩子的命,当系统升级的试验品?”那天下午,林墨把自己锁在办公室,翻出了那份被遗忘在抽屉深处的文件。《预测伦理三原则(草案)》的封面上,她的签名还带着刚入职时的青涩。第三条用红笔圈着:个人有权知晓并反驳预测结论。而那个叫a739的婴儿,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十二个小时里,连被通知自己可能死亡的权利都没有。二、算法里的阴影陈默第一次见到先知系统的预测报告时,正在拆快递。那份印着“最高机密”的文件从门缝里滑进来,恰好落在他刚买的榴莲千层上。奶油被压出丑陋的褶皱,像极了报告上他的侧脸照片。“陈默,28岁,软件工程师。暴力犯罪风险评估:89.7%。高风险行为特征:独居、社交圈狭窄、近三个月网购刀具三次。/x?i`n_k′a!n-s′h!u?w,u..*c^o,m_”他捏着报告冲进社区警务室时,李警官正在给盆栽浇水。绿萝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这什么意思?”陈默把报告拍在桌上,咖啡渍在“暴力犯罪”四个字上晕开,“就因为我买了几把水果刀,就成了潜在罪犯?”李警官慢悠悠地转过身,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屏幕上跳出陈默的消费记录:三月十七日,陶瓷刀;四月五日,折叠刀;五月二日,十八厘米长的厨房切片刀。“系统不会平白无故预警。”李警官指着屏幕角落的红色数字,“你上周在论坛搜索‘如何快速切断防盗网’,这也是触发高风险评分的因素之一。”陈默的后背突然沁出冷汗。他确实搜过,但那是因为租的房子防盗网生锈,想自己动手更换。现在这些碎片化的行为,被算法拼接成了犯罪预备的证据链。“我有权知道系统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他想起新闻里说过的预测伦理原则,声音却有些发虚。李警官叹了口气,调出另一份文件。密密麻麻的参数像蚂蚁一样爬满屏幕,陈默只认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号和购物记录。中间的决策逻辑被模糊处理成“模型黑箱运算结果”,像一块遮羞布,盖住了算法真正的思考过程。“简单来说,”李警官合上电脑,“系统认为你有89.7%的概率在未来六个月内实施暴力犯罪。在这期间,社区会对你进行‘重点关注’。”重点关注的具体表现是:每天三次的上门查访,手机里被强制安装的定位,以及公司领导意味深长的谈话。陈默的工位被调到了监控最密集的角落,曾经一起打游戏的同事开始刻意避开他,连楼下便利店的老板都会在他买泡面时多刷一遍身份证。第五周的周五,陈默在下班路上被三个蒙面人堵在巷子里。他们没抢钱,只是把他按在地上揍了一顿,嘴里骂着“潜在的杀人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