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我们的直升机当成了入侵目标。”
沈砚立刻切换到军用加密频道,同时联系莫斯科应急中心。但对方的回应延迟了整整四分钟——极夜带来的电离层扰动干扰了通信信号。当俄军车队终于收到停火指令时,第一枚防空导弹已经升空,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冲向编号为“雪鸮3号”的直升机。
“规避!”沈砚对着麦克风嘶吼。
直升机做出一个惊险的桶滚动作,导弹擦着旋翼掠过,在远处的冰原上炸开一团火光。但剧烈的机动让机舱内的气溶胶容器发生碰撞,绿色的液体顺着裂缝渗出,在低温下迅速冻结成翡翠般的晶体。
五、破晓
第四十七小时,当最后一架直升机返航时,扩散区的绿色已经消退了63%。人工寒潮制造的-12摄氏度低温让噬菌体进入休眠状态,纳米吸附膜终于能正常工作,像一张巨大的白色绷带覆盖在冰原上。
沈砚的终端显示,全球共有23个国家参与了这次应急行动,调动物资超过800吨,17架次跨国航班被临时征用。最令人意外的是,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们通过远程操控,利用极地激光雷达绘制出了精确的扩散三维模型,为投放方案提供了关键数据。
“自毁序列启动了。”田中突然喊道,他面前的屏幕上,绿色区域的中心正在变黑,像被墨汁浸染的宣纸,“低温触发了补偿机制,噬菌体开始自我分解!”
暗绿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露出底下灰褐色的冻土。那些曾经沸腾的融洞开始结冰,表面凝结的冰晶在阳光下闪烁,像撒满钻石的荒原。监测数据显示,甲烷浓度正在稳步下降,冻土温度回归到正常的-5.7摄氏度。
“还有18分钟到时限。”普拉卡什的声音带着哽咽,他举起平板电脑,上面是新德里街头的画面——印度民众自发点燃了蜡烛,组成“48”的字样,“我们做到了。”
沈砚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口气。窗外的天色已经泛白,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地面上投下细长的光斑。终端屏幕上,各个应急中心的人们在互相击掌拥抱,东京的田中正在擦拭眼泪,华盛顿的史密斯点燃了一支雪茄,新德里的普拉卡什对着镜头双手合十。
联合国观察员的窗口弹出一份文件,是这次事件的初步报告。在“经验教训”一栏里,沈砚添加了最后一条:在伦理与危机面前,时区、国籍和政治立场都应让位于人类共同的生存权。
当48小时的倒计时归零那一刻,全球应急响应网络的系统界面自动切换成了地球的实时影像。蓝色的星球在黑色太空中缓缓转动,北极的冰原上,那片曾经的绿色伤痕正在阳光下慢慢愈合,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沈砚关掉终端,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桌角的日历上,今天是2047年6月15日,距离全球科技伦理应急响应网络成立正好四年。他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次危机,技术的发展永远会超前于伦理的边界,但此刻看着屏幕上那些疲惫却充满希望的面孔,他突然明白,所谓防线从来不是由规则和预案构成的,而是由每个在危机中选择相信彼此的人,用勇气和信任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