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准确时间——正好是伊利亚诺娃的值班时段。
“联系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沈砚的声音异常平静,“请他们立即控制伊利亚诺娃博士。”
三、倒计时
第二十二小时,伊利亚诺娃的审讯录像出现在加密频道里。,2¢c+y+x*s′w¨.′c?o`m~这位头发花白的女科学家坐在强光下,双手紧紧攥着胸前的十字架项链,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我只是想证明那些政客是错的,”她的俄语带着浓重的北极口音,“他们说研究史前生物活性基因是浪费经费,说永冻层的碳永远不会泄漏……我必须让他们看到真相。”
“所以你故意调整了噬菌体的传播基因?”审讯官的声音透过单向玻璃传来。
“那不是传播基因,是存活开关。”伊利亚诺娃突然激动起来,猛地站起身,“我植入了温度敏感型自毁序列,只要环境温度超过五摄氏度就会启动……谁知道今年北极的夏天会这么热!”
沈砚立刻调出北极气象数据。过去一周,“永冻层”实验室附近的日间温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3摄氏度,正好卡在自毁序列的阈值之上。这个致命的巧合让一场可控的小规模实验变成了全球性危机。
“启动‘淬火’方案。”沈砚的声音在空旷的指挥室里回荡,“让中国‘昆仑’站准备低温气溶胶发生器,俄罗斯提供氦气储备,美国调派高空加油机……我们要在扩散区上空制造人工寒潮。”
各个窗口里的人们同时行动起来。纳米吸附膜的生产工厂开始加班加点,特制的低温催化剂被装上运输机,甚至连国际空间站都调整了轨道,准备用遥感设备提供更精确的温度监测数据。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俄罗斯应急中心报告,他们的氦气储备因为上周的管道爆炸已经不足,需要从哈萨克斯坦调运,这至少要多花六个小时。
“用氢氦混合气替代,”沈砚盯着实时物资清单,“纯度降到97%,虽然效果会打折扣,但能节省时间。”
“这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史密斯立刻反对,“氢气在低温下的爆炸风险……”
“现在讨论操作规程?”田中冷笑一声,他面前的屏幕上,暗绿色的扩散区已经逼近一个小型科考站,“等冻土彻底融化,我们需要担心的就不是氢气爆炸了。”
争执在沈砚调出的实时死亡数据面前戛然而止。挪威北部的一个驯鹿群已经出现异常死亡,尸检显示它们的肠道菌群被噬菌体彻底改写。更可怕的是,这些驯鹿三天前曾迁徙到芬兰边境,如果病毒通过食物链传播……
“按沈的方案执行。”联合国观察员突然开口,她的钢笔重重地敲在笔记本上,“我会签署豁免文件,所有安全责任由伦理委员会承担。”
四、防线
第三十九小时,三支跨国小队同时抵达预定位置。中国“昆仑”站的低温发生器被吊装到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上,美国空军的kc-135加油机在万米高空盘旋,舱门下方的输油管像银色的蛇一样等待对接。
沈砚的终端上跳动着倒计时:距离48小时时限还有9小时17分。扩散区已经扩大到112平方公里,边缘地带的冻土出现了直径超过三米的融洞,洞里涌出的甲烷浓度足以让火柴在半空中自燃。
“第一波投放准备。”沈砚的声音有些沙哑,他已经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了。虚拟地图上,三个红色箭头正在向扩散区中心汇聚,每个箭头后面都跟着一串代表物资的绿色光点。
低温气溶胶在-87摄氏度时达到最佳活性。当第一架直升机穿过暗绿色的云层时,机载摄像头传回了令人心悸的画面:地面上的融水已经汇成了小型湖泊,湖水呈现出诡异的荧光绿,岸边的苔藓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
“投放!”
白色的气溶胶从机舱底部喷涌而出,接触空气的瞬间凝结成冰晶,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但这份美丽只持续了片刻——冰晶接触到绿色湖水时,立刻发出滋滋的声响,像投入滚油的水珠般剧烈沸腾。
“温度下降0.3度。”监测员的声音带着希望,“噬菌体活性降低17%。”
“不够。”沈砚盯着数据曲线,“加大投放量,让第二梯队加入。”
第二批直升机编队从芬兰边境起飞,这次携带的气溶胶里添加了特制的噬菌体抑制剂。但就在它们进入扩散区上空时,挪威应急中心突然发出警报:一支不明身份的车队正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方向驶来,车上的雷达信号显示搭载了武器系统。
“是俄罗斯极北军区的巡逻队,”史密斯调出的卫星图像显示车队上的军徽,“他们没有收到协同行动通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