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小路上,生怕惊扰了安息的英灵。每块墓碑上都刻着姓名、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有些墓碑前放着鲜花,证明还有人记得这些长眠地下的战士。“这里!”瑞明老师突然在一座墓碑前停下。
少丰快步走过去,看到一块已经泛黑的石碑,上面刻着“李铁柱烈士之墓”几个大字,下方小字写着“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1934年牺牲”。少丰蹲下身,手指颤抖着触碰那斑驳的刻字。墓碑冰凉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穿越时空的握手。他想象着这个与自己同乡的年轻人,是如何从赤江走出去,又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牺牲时才19岁。瑞明老师轻声说,和我们很多同学差不多大。”少丰猛地抬头:“19岁?”他望着墓碑,突然觉得呼吸困难。19岁——本该是上学的年纪,李铁柱却永远长眠在了这里。
“老师,我们能找到更多关于他的资料吗?”少丰的声音有些哽咽。瑞明老师拍拍他的肩膀:“我们尽力。现在,让我们先向这些烈士致敬。”他们回到纪念碑前,少丰将从路边采来的野花轻轻放在基座上。瑞明老师站得笔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少丰学着老师的样子,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心意同样真诚。“这些烈士,”瑞明老师放下手,声音低沉而坚定,“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战,是为了让后代不再受压迫,不再挨饿受冻。”少丰点点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胸中涌动。站在两万五千个英灵面前,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传承。“老师,”少丰转向瑞明,眼神坚定,“我想把李铁柱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瑞明老师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正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下山时,少丰频频回头,望着那座高耸的纪念碑渐渐远去。阳光照在白色碑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是无数英魂在向他挥手告别。“烈士们没有消失,”瑞明老师似乎看透了少丰的心思,“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他们就永远活着。”少丰摸了摸背包里的笔记本,里面已经记满了今天的所见所闻。他决定回去后立刻开始整理资料,不仅要找到李铁柱的故事,还要寻找更多像他这样的无名英雄。面包车驶离陵园时,少丰突然看到路边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对着陵园方向敬礼。车驶近时,老人放下手,对车里的少丰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包含着太多少峰读不懂的情绪——怀念?欣慰?还是期望?
“那是”少丰转头问瑞明老师。瑞明老师看了一眼后视镜:“可能是烈士的后人,也可能是当年的亲历者。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故事。”少丰望着后视镜中越来越小的老人身影,突然明白了这次参观对自己的意义。与二十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数坟包的感触格外不同。他不仅是在追寻一段历史,更是在寻找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血脉联系。“下一站是得汉城,”瑞明老师的声音打断了少丰的思绪,“那里是李铁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少丰握紧拳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他不再是那个被动跟随老师的学生,而成为了红色记忆的主动追寻者和传承者。两万五千个英灵注视下,他,少丰,接过了那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