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爱恨无情 > 第142章 苦难希望

第142章 苦难希望

野菜都了如指掌。她领着村里的几个年轻女孩,每日天刚蒙蒙亮,便如飞鸟般向山上进发,去寻觅那些藏着种子的可食用野草野菌。她犹如一位耐心的导师,教导女孩们如何分辨不同的野草,哪些是能入口的食物,哪些是致命的毒药。女孩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亦步亦趋地跟着黄婆婆在山林间穿梭。有一次,她们发现了一种长相奇特的野菌,黄婆婆虽对这种菌子是否有毒心存疑虑,但望着女孩们那满含期待的眼眸,她毅然决定铤而走险一试。她战战兢兢地摘下一点点,放在唇边轻轻咬了一口,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过了许久,见并无异样,她这才如释重负。随后,她领着女孩们将这种野菌悉数收集起来。回到家后,和着仅有的几瓣大蒜煮熟,蒜瓣白色,检验无毒。又经过一番特殊的炮制,野菌虽口感欠佳,却也能为家人带来些许饱腹感,聊胜于无。

与此同时,党明金也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到村子里有一块荒废已久的小园子,犹如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尽管里面的土地已多年未被耕种,宛如沉睡的巨兽,但或许可以在他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于是,他带领着聋子儿子与其他年轻人,齐心协力地对这块园子展开了开垦。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犹如一群勤劳的蜜蜂,一铲一铲地翻动着泥土,汗水如泉涌般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经过几天几夜的不懈努力,园子终于被开垦得焕然一新。他们又在周边寻觅了一些可以种植耐旱蔬菜的种子,宛如呵护珍宝般小心翼翼地撒在园子里。种植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种子撒下去之后,由于土地贫瘠得如同荒漠,又缺乏灌溉的滋养,很多种子都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动静。党明金心急如焚地看着那毫无生机的土地,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又叫聋子儿子从山脚下的小溪沟里挑来水,一趟又一趟地浇到园子里,仿佛是在给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源泉。渐渐地,一些小小的嫩芽如雨后春笋般从土里钻了出来,给这片园子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那是希望的象征,整个村子的人都为这小小的变化而兴奋。

党明金犹如一位辛勤的园丁,更加精心地呵护着这些幼苗。他每日都会如朝圣般来到园子里,除草如除草机般高效,浇水如甘霖般滋润,施肥如春雨般细腻,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着这些如珍珠般珍贵的生命。在这期间,村里的气氛也如春风拂面般悄然发生着变化。之前那因饥饿而如寒冬般冷漠和绝望的氛围,逐渐被如暖阳般的温暖和如钢铁般的团结所取代。大家不再如孤舟般仅仅关注自己一家的生死,而是开始如大雁般关心整个村子的命运。这种变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党明金的心间,让他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如春花般绽放,没有白费。

但党明金根本没有料到,自救之路也是布满荆棘,崎岖难行。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犹如人之根本,不可或缺。那些没有饭吃的人,犹如迷途的羔羊,茫然失措,根本无从知晓该何去何从。即便偶然间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些出路,也因力不从心而无法付诸实践。万般无奈之下,许多人只得选择逃荒,如那风中残烛,四处漂泊,讨口要饭,艰难度日。就如同当年红军未至之时,民歌唱道:“卖儿卖女去逃荒。”可如今,眼前众多老百姓家中,已经无儿无女可供售卖。老年人大多已然离世,所剩无几的那些所谓青壮年,也皆是饥肠辘辘,手无缚鸡之力,在饥饿的淫威之下,不得不纷纷踏上那逃荒之路。曾经拥有三百多人的党家村,在甲子年的残酷折磨下,如今仅剩下两百余人。这正应了民间流传的那句话:一个甲子一轮回,六十年前的那个甲子年,乃是公元一九零零年,九州大地风云突变,多少人头如那断了线的风筝般落地,多少生命如那飘零的花朵般凋残。

党家坪不仅有多达五十余人如丧家之犬般出外讨口要饭,就连外地也时常有人因饥荒而如潮水般逃荒至此。党明金暗中留意并记录了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逃荒者竟然来自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等十多个省外地区,此外还有乐山、宜宾、内江、永川、涪陵、万县等省内几十个县的要饭人,他们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这些逃荒者们大都端着碗,手持木棍,一边打着莲花落,一边用如泣如诉的声音唱道:“莲花落,莲花落,打个莲花叫声婆,给口饭吃救一命,红苕洋芋也当馍。主人慷慨走大运,人丁兴旺家万和。我若今生翻个身,涌泉相报还因果。”他们的歌声如杜鹃啼血,在党家坪的上空回荡,诉说着生活的苦难和对温饱的渴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