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爱恨无情 > 第142章 苦难希望

第142章 苦难希望

般细腻,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着这些如珍珠般珍贵的生命。!零¢点`看_书¢ *免`费^阅′读¨在这期间,村里的气氛也如春风拂面般悄然发生着变化。之前那因饥饿而如寒冬般冷漠和绝望的氛围,逐渐被如暖阳般的温暖和如钢铁般的团结所取代。大家不再如孤舟般仅仅关注自己一家的生死,而是开始如大雁般关心整个村子的命运。这种变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党明金的心间,让他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如春花般绽放,没有白费。

但党明金根本没有料到,自救之路也是布满荆棘,崎岖难行。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犹如人之根本,不可或缺。那些没有饭吃的人,犹如迷途的羔羊,茫然失措,根本无从知晓该何去何从。即便偶然间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些出路,也因力不从心而无法付诸实践。万般无奈之下,许多人只得选择逃荒,如那风中残烛,四处漂泊,讨口要饭,艰难度日。就如同当年红军未至之时,民歌唱道:“卖儿卖女去逃荒。”可如今,眼前众多老百姓家中,已经无儿无女可供售卖。老年人大多已然离世,所剩无几的那些所谓青壮年,也皆是饥肠辘辘,手无缚鸡之力,在饥饿的淫威之下,不得不纷纷踏上那逃荒之路。曾经拥有三百多人的党家村,在甲子年的残酷折磨下,如今仅剩下两百余人。这正应了民间流传的那句话:一个甲子一轮回,六十年前的那个甲子年,乃是公元一九零零年,九州大地风云突变,多少人头如那断了线的风筝般落地,多少生命如那飘零的花朵般凋残。

党家坪不仅有多达五十余人如丧家之犬般出外讨口要饭,就连外地也时常有人因饥荒而如潮水般逃荒至此。党明金暗中留意并记录了下来,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逃荒者竟然来自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西、贵州、云南等十多个省外地区,此外还有乐山、宜宾、内江、永川、涪陵、万县等省内几十个县的要饭人,他们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这些逃荒者们大都端着碗,手持木棍,一边打着莲花落,一边用如泣如诉的声音唱道:“莲花落,莲花落,打个莲花叫声婆,给口饭吃救一命,红苕洋芋也当馍。主人慷慨走大运,人丁兴旺家万和。我若今生翻个身,涌泉相报还因果。”他们的歌声如杜鹃啼血,在党家坪的上空回荡,诉说着生活的苦难和对温饱的渴望。

大食堂的崩塌又让人们回到了原地,不仅没了饭吃,而且还无生产工具。祖祖辈辈从土地里刨食的农村人,又得借钱借债重置犁铧钯锄和锅碗瓢盆。人们仿佛被遗弃在无底的黑暗深渊,只能在绝望中苦苦寻觅活下去的希望。党明金一家自然也未能逃脱这场厄运。望着家人那日益消瘦、饥肠辘辘的面庞,心如刀绞。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救军粮——红籽果的身影。虽然聋子儿子偶尔会摘回一些,但那简直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全家人的口腹之需。这种野生果,曾经是当年红军的救命稻草,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红军前行的道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中药名叫赤阳子,药食同源,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疗疾病。党明金怀揣着惴惴不安却又满怀憧憬的心情,踏上了另一条寻找这种救命果的艰难征程。人迹罕至的王宝山,宛如一座被遗忘的孤岛,几乎无路可走。他只能艰难地拨开那茂密如网的荆棘和杂草,犹如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仔细地在树林间寻觅着。

党明金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晌午时分,于王宝山深处觅得一片繁茂的红籽果树。他如获至宝般,小心翼翼地将那成熟的果子采摘下来,装满了整整一背兜。待他背回家中,已是深夜时分。望着这沉甸甸的一背兜红籽果,全家人喜出望外,连夜清洗,磨面打粉。全家人就靠着这些红籽果,如沙漠中的旅人找到了绿洲,艰难地支撑了几天。聋子虽听不见,但他心如明镜,为了家人的生存,他如勇士般艰难地爬上鹿鸣山深处,去挖掘那生长在山间角落里的葛根。那葛根宛如隐居的高士,需要细心寻觅才能找到。聋子全然不顾辛劳,将挖来的葛根背回家中,又费力地研磨成粉。这葛根粉散发着原始的清香,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他和家人将它与苞谷面、麦麸皮混合在一起,勉强又能让一家人度过几日的艰难时光。

穷人的日子依旧在饥饿的阴影下苦苦挣扎着。这该死的甲子年,家里真的是没有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了。黄天秀看着一家人饿得奄奄一息,不忍心看着亲人在自己的眼前倒下。她咬咬牙,走进那荒坡地,在满是野草和荆棘的地方采挖着野白菜。那野白菜虽然瘦弱,但好歹也有着一点微薄的生机。她把采挖回来的野白菜带回家,用开水煮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