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编号”,比如“京字壹佰文”。当他将宝钞编号与玛雅密码矩阵对齐时,惊人的巧合出现了——横向第3组符号(两点三线)对应“叁”,纵向第7列(四线一点)对应“柒”,镜像般的对应关系贯穿整个矩阵。
“是双向密码。”王裕看着赵莽用朱砂在纸上标注,玛雅数字的点线组合翻译成汉字,正好是“墨西哥银矿坐标”七个字,而对应的数字编号,换算成经纬度后,指向玛雅金字塔的地下墓室,“西班牙人以为是普通银箱,其实是用两种文明的密码锁着的地图。”
雨停后,赵莽用玉玺残片靠近银箱底部。玛雅数字在蓝白色光带中微微凸起,像浮出水面的鱼群。横向第12组符号突然变形,点线组合成个微型的蒸汽轮盘,转速正是每秒三转——这是宋应星蒸汽机的核心参数,证明密码的设计者不仅懂东西方密码学,更懂最前沿的机械技术。
港口的西班牙士兵又在搬运银锭。赵莽注意到,新到的银箱底部没有玛雅密码,氧化层也呈正常的黑色——显然只有用献祭方式开采的白银,才会被刻上这种双重密码,像被打上了特殊的标记,等待特定的人解读。
“是阿兹特克祭司与墨家工匠的合作。”赵莽想起晋商密信里的记载,万历年间有墨家后裔随商队抵达墨西哥,“他们知道白银会被掠夺,提前在高纯度银锭里藏了密码,用西洋炼金术的氧化层做掩护,只有懂硝酸银反应的人才能看见。”
夜间,赵莽将硝酸银溶液再次涂在银箱上。这次显露出的不仅是玛雅数字,还有层更隐秘的纹路——银质本身的分子排列形成的星图,与猎户座腰带三星的位置完全吻合。横向12组符号对应星图的12个节气节点,纵向13列则标记着银矿能量最强的13个时辰。
“密码的终极答案是时空坐标。”他将《大明宝钞》编号、玛雅数字、星图坐标放在一起,三者在月光下形成完美的三角,“银箱不仅是地图,是星际齿轮的地球接口,用两种文明的密码锁定,防止被不懂平衡之道的人开启。”
西班牙总督桑托斯的密探在暗处窥视。当他们看到赵莽在银箱上标注符号时,立刻回报说“中国商人在用巫术破解银矿秘密”。桑托斯下令没收所有银箱,却在搬运时发现,凡是被硝酸银处理过的银箱,都变得异常沉重,十个人都抬不动——玉玺光带改变了银质的分子结构,像给箱子加了道无形的锁。
赵莽将破译出的部分坐标记在《天工开物》残章上。玛雅数字“·—·”对应“墨”字,“——·”对应“矿”字,组合起来正是“墨矿”,指向墨家后裔在墨西哥的秘密据点。他突然明白,密码的设计者早就预见会有东方的继承者到来,用这种跨越文明的方式,传递着银矿的真相。
王裕带来个惊人的消息:马尼拉港的西班牙炼金术士也在研究银镜反应,但他们只能溶解普通氧化层,无法显露出玛雅密码——因为他们的硝酸银溶液里少了样东西:玉玺光带催化过的磁石粉,这是墨家特有的“显影剂”,确保只有掌握地磁技术的人才能破译。
“是技术门槛,不是密码难度。”赵莽将磁石粉交给王裕,“让晋商把这个配方传回大明,告诉工部,银镜反应不仅能验银,还能当东西方密码的翻译器。”
黎明前,赵莽将银箱沉入马尼拉港的海底。玉玺残片的光带在水中形成个保护罩,防止密码被西班牙人意外发现。他知道这些密码只是开始,真正的密钥在墨西哥银矿的玛雅金字塔里,在完整的玉玺与《杀青篇》残页的共鸣中。
离开港口时,赵莽最后望了眼海面。月光在水中投下的光影,像银箱底部的玛雅密码矩阵,横向12组,纵向13列,与《大明宝钞》的编号在浪涛中重叠。他摸着怀中的密码记录本,指尖的硝酸银痕迹还没褪去——这是两种文明的密码第一次在他手中完成对话,像场跨越三万里的握手。
福船的帆影在晨光中转向西南。赵莽站在甲板上,将玛雅数字与汉字的对应表贴在舱壁上:“·=1”“—=5”“墨=·—·”“矿=——·”……这些简单的符号组合,正在编织成张连接东西方的密码网,网住的不仅是银矿的坐标,更是人类机械智慧的真正起源——不是孤立的创造,也不是单纯的复制,是不同文明在密码般的巧合中,共同写下的技术史诗。
他知道下一段旅程的目标更清晰了:找到玛雅金字塔下的密钥,让银镜反应显露出最后的真相。而那些藏在氧化层下的点和线,终将在玉玺光带的照耀下,组成完整的答案,告诉所有寻找者:人类的智慧从来不是秘不示人的密码,是需要不同文明共同解读的星辰图谱。
血月银的密语
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