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73章 赵佶:陛下,臣想参加科举

第273章 赵佶:陛下,臣想参加科举

当赵保得知,张纯找岳飞和陈康伯给她儿子赵樘当伴读了之后,心中浮现出了三个英文本母,p!'赵保给赵寿这个太子才找了刘锆和杨沂中护驾,张纯竞然直接搬出来了赵宋王朝最能打的武将和差不多是南宋最好的宰相辅佐她儿子,这不是摆明了要让她的儿子跟太子打擂台吗?

关键,赵保知道张纯心里打什么鬼主意。£?微2趣:小[?说#_? $免.费(\{阅±[读′°

不。

应该说,在张纯给赵保献功封和递降袭爵这个策略时,赵保就已经知道了张纯这个臭娘们贼心不死。可没有办法,谁让赵保的儿子实在太多了,不采纳张纯的计策,他也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关键,不采纳张纯的计策,他也解不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换而言之,张纯这是阳谋,不是阴谋,赵保什么都知道,也必须得钻进张纯设计好的圈套里。当然,赵保肯定不亏就是了。

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赵寿就不能是个废物。他要是一个废物,他自己都不敢当这个太子。

只要赵寿不比他的其他兄弟差,赵保肯定顺势将赵寿培养成最好的储君,将来等自己百年以后,把赵宋王朝安安稳稳地交到他手上。

而要是赵寿比不过他的其他兄弟,那赵保就找出从自己的一众儿子中杀出来的那个,也肯定能选出一位优秀的储君。

总之,赵保肯定不会象历史上的赵佶那样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赵桓那个大聪明,进而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他自己也成为了金人的囚徒,受尽屈辱而死。

所以,一个缺乏能力、难以服众的皇储,很可能会搞垮一个王朝,最终导致政权复灭,象是赵桓,象是胡亥。

也就是说,皇储的选择绝非单纯的家族继承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存续的内核决策,其“适当性”直接决定着王朝的生死存亡。

这由不得赵保不慎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张纯的小心思不少,但赵保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她的计策。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保果然没有看错张纯,她就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消停的主,只要一有机会,她绝对会搞点事出来。

赵保心想:“我要是长命百岁就算了,万一我哪天挺不住了,殉葬名单里肯定得有张纯,不管最后是谁继承我的皇位,哪怕是张纯的儿子。”

就在赵保想着,有一天自己不行了,一定要效钩弋故事之际,有人来通报:“陛下,端王求见。”要问谁是赵保推行新的皇子、宗室管理制度中最受益的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赵俱的两个兄弟赵佶和赵偎。

为什么是两个兄弟?赵保不是应该有四个兄弟吗?

那是因为,五年前,赵必和赵似去世了。`l~u¢o′q¨z,w_..c+o/m~

现在,赵保的兄弟只剩下赵佶和赵偶这两个了,他们也是赵宋王朝唯二的亲王。

赵偶是个宅男的性格,解不解开他身上的枷锁,其实意义不大。

关键,赵偶是赵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赵保当上了皇帝,他肯定差不了就是了。

所以最受益的还是不安分的艺术家赵佶。

这些年,赵保对赵佶其实也不错。

赵佶在历史上的风评不好。

但在真正懂两宋时期历史的人看来,赵佶其实真没那么差。

作为皇帝,有两大成就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是开国之君,另一个就是中兴之主。

往往中兴之主和亡国之君在很多时候其实就隔了一层薄薄的纸,退则万丈深渊,进则步步生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赵佶。

历史上,四十岁之前,赵佶征西域平方腊收燕云,把北宋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大范围,妥妥的中兴之资。

要是当时的赵佶立马就嘎了,那他的评价,在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中,可能只输宋太祖赵匡胤,什么高粱车神赵光义、靠《澶渊之盟》吃了一辈子的宋真宗赵恒、当了一辈子傀儡的宋仁宗赵祯、啥也不是的宋英宗赵曙、志大才疏的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的赵煦,都得往后排。

死后,赵佶得一个宋宣宗的庙号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就因为赵佶一念之失,上了大臣的当,当然也是因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