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明镜 > 第十五章(2)

第十五章(2)

刘汝明看视众勇士,嘴唇颤动难言,忽跪地哭道:“子亮谢谢诸位了!”又仰天大喊:“众弟兄在天之灵听着:从今往后,众弟兄之父母皆为我刘呆子之父母,我会赡养至终的!”众军皆哭。众军复至罗文峪。家昌听闻大刀队惨胜而归,急来慰问。刘汝明唤出一壮士,赞誉道:“鄙师亦有一骁勇之士,披坚执锐,手刃日寇60余名,此人名叫王元龙。”家昌看时,此人血迹未干,虽身带数处刀伤,却仍精神抖擞。家昌震撼道:“此我中华勇士也!宜大加奖励宣传,使中华大地皆知其英名。”王元龙道:“身为军人,守土有责,元龙无他望,只愿我中华将士上下一心,共驱鞑虏,虽死何憾!”众军听了,皆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倭将武滕信义得知败情,大骂坂本:军中武器精良,而凭血气之勇,与华军拼刀法,日军死于大刀之下者,不计其数,坂本战法愚不可及。即令:凡所战必集结炮兵破坏华军防御工事暨其守兵,然后步兵以飞机与战车作掩护,攻击前进,此乃新式用兵。而古北口地区日军锐气正盛,骤攻滦东地区。数日之内,屡屡得手:攻克石门寨、海阳镇等处。东北军何柱国部与战不利,退守秦皇岛。日军又攻冷口。商震部苦战不支,弃阵而走。于是日军遂得冷口、建昌营、迁安,而窥滦河以西守军之侧背。各处国军皆惊怖,不顾一切,仓皇撤守滦河西岸,沿滦河布防。日军趁势追击,数道并入,相继攻占卢龙、抚宁、昌黎各县。至此,滦河以东、长城以南皆落敌手。

前线战事惨烈,将士死伤过半。古北口街巷弄堂,山野河谷,俱是死尸,当地百姓皆冒死出门,埋葬国军尸骸。何应钦等人却沉湎于酒色之中,军国大事俱在交际苑议定。国军各部,皆有所属,遇敌皆惧当先,互相推委。战后,众将议起长城之战,皆认为:“东北军苟遇日人攻击,无不望风奔溃,事实昭彰,无庸隐讳。愚意其过不在士兵,而其主因在乎官长之素质与营长以上之动作。”至于国军士兵,平日疏于训练,更有不谙枪械手雷之用法的,或逞蛮夫之勇,或怯战躲避,故死伤甚众。

时喜峰口守军,正欲攻击山下日军,忽报冷口失陷,喜峰口守军腹背受敌。众人大惊,被迫放弃喜峰口,向滦西撤退。于是日军全力攻击古北口之南天门阵地。国军第师拼死还击,血战数日,尸垒成山。日军累攻无效,即趁夜偷袭。古北口地区有一险峻之处,名叫八道楼子,守军自恃地形险要,官兵赌博,竟使日军得手。各处守军听闻八道楼子失守,尽皆震怖。于是全线守军锐气堕尽,争先撤走。南天门遂告失陷。日军一路追杀。国军此时已不顾颜面,惊怖而走,枪炮器械略尽,沿路可见。日军急速杀来,国军奔逃不及者,杀之悉尽。

国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急令刘戡之第8师驰援,力战尽日,方才稳住阵脚。日军即调飞机、坦克部队猛攻,数万之众,各不相让,打得天地失色。刘戡师死守三日,力竭难持,乃弃阵而走。日军苦战数月,终于撕开燕山山脉。眼前一马平川,日军机械化部队左冲右撞,耀武扬威。何应钦知北平之危,急调谢家昌师驰援。于是中日两军争锋原野,拼死缠斗。国军屡战不利,败退固守。日军趁势攻陷密云城,百姓多被杀略。而后攻拔北平邻近城镇,作围城之态。国军将士困窘,退至皇城根下。幸国军傅作义部于怀柔阻击日军,杀敌甚众,战事方才有些起色。

兵势危迫,北平大乱。各机关俱准备迁出北平;北平市民,无论贫穷富贵,各行各业,俱争相出城逃跑。大街小巷,哭声不绝。何应钦心如火焚,急向蒋中正禀告。蒋中正恐北平不保,即调大军云集北平。而此时日军亦成强弩之末,自怀柔之战后,即停滞不前。众心乃定,城中气象渐安。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