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59章 艰难的扶贫之路

第59章 艰难的扶贫之路

慢约束和引导,效果缓慢且不可控。

艰难破局·润物无声

没有军令如山,没有兵团冲锋。李云龙和丁伟的“扶贫攻坚战”,更像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智慧和人情世故的“持久战”和“精细活”。

示范的力量: 他们顶住压力,先在李家坳自己的几亩祖田和几户思想开明的乡亲田里,试种了高产水稻和小麦。当金秋时节,示范田的产量数倍于传统田地时,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实实在在的粮食,瞬间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虑。要求加入良种种植和土地流转的村民排起了队。

以点带面: 第一条从李家坳通往山外的沙石公路(先硬化主干道)终于通车那天,全村沸腾了。拖拉机第一次开进山村,运送建材和农资的效率倍增。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说服了县里加快其他项目的审批。

民心工程: 小学和卫生所的建设是最得民心的。看着砖瓦房一天天盖起来,孩子们有了明亮的教室,老人头疼脑热不用再硬扛几十里山路,李云龙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超越了“外商”,重新成为了他们信赖的“龙伢子”。

丁伟的智慧: 丁伟发挥了儒将的特长,耐心地与各级干部周旋,利用政策条文据理力争,同时也不失时机地“联络感情”,用一些“合理”的、不违背原则的变通方式(比如优先采购本地建材,解决一些干部亲属的就业等),化解了不少阻力,为项目推进润滑。

“李董事长”的坚持: 面对试图染指资金的“建议”,李云龙展现出在商场上淬炼出的强硬。他聘请了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定期公开账目,每一笔大额支出都要求有详细的计划和验收报告。他拍着桌子对县里某位领导说:“这钱,是石松先生和我的血汗钱,是给李家坳和麻城穷乡亲救命、发展的钱!谁想打它的主意,先问问我李云龙答不答应!我虽然就是个外商,但我也知道,这钱乱花一分,我对不起家乡父老,更对不起老领导的期望!” 这股子当年战场上“亮剑”的狠劲儿,震慑住了不少人。

初见曙光·前路漫漫

两年时间,在无数次的斡旋、争吵、妥协和夜以继日的奔波中,悄然流逝。1982年初春,当李云龙和丁伟再次站在李家坳的山梁上俯瞰时,景象己大为不同:

一条崭新的沙石公路蜿蜒通向山外,偶尔有拖拉机或县运输队的卡车驶过。

山坳里,一片平整的土地上,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菌菇)反射着阳光,旁边的示范农场里,小型拖拉机正在耕作。

村口,崭新的红砖瓦房小学里传来朗朗读书声;旁边的卫生所虽小,但窗明几净。

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竖起了电线杆,不少人家亮起了电灯(虽然电力尚不稳定)。

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脸上有了血色,穿着虽然朴素但整洁不少。闲聊中,村民们谈论的是农场的工钱、大棚的收成、孩子的学业,愁苦的神色少了许多。

那几个曾经的“刺头”青年,有的成了农场的技术骨干,有的在菌菇大棚负责管理,虽然偶尔还有些旧习气,但精气神己完全不同。

“老丁,你看,”李云龙指着山下,语气中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欣慰,“这条路,这电灯,这学校…虽然慢,虽然难,但总算看到点样子了。比不得爪哇,更比不得南丹的大手笔,可这是咱们一寸一寸,磨出来的!”

丁伟点点头,望着远方层峦叠嶂的大别山:“是啊,老李。在桂西北,我们是开山裂石,搞的是大场面。在这里,我们是精雕细琢,缝的是百家衣。意义都一样重大。看着孩子们能读书,老人们能看上病,这心里,踏实。”

然而,两人都清楚,这只是开始。示范农场的规模还小,深加工产业刚刚萌芽,村民的整体文化技能水平依然很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很薄弱。县里、公社里保守势力和利益纠葛依然存在。麻城的扶贫之路,李家坳的蜕变之旅,依然漫长而艰辛。

李云龙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新生草木气息的山风,目光坚定:“路还长着呢。但只要方向对了,步子稳了,总有走通的一天。石松的钱,咱得一分一厘花在刀刃上,对得起他的信任,更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这里的乡亲!” 他拍了拍丁伟的肩膀,“走,老伙计,再去看看新规划的油茶加工厂选址!咱们这‘外商’,还得继续磨嘴皮子去!”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映在刚刚焕发一丝生机的李家坳土地上。没有硝烟,没有兵团,只有两个老人,用商业的规则、坚韧的意志和深沉的爱,在这片红色的故土上,进行着另一场静默而伟大的“战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