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九章算术在2002 > 第50章 秋日算符(2008年秋)

第50章 秋日算符(2008年秋)

陈大壮扛着锄头路过,故意拖长声音:“哟,大学霸又在算星星数?算得清天上有几颗流星不?”但等孙玺儿转身,他却悄悄把自己插的标记拔了,按她的间距重新排了一遍,锄头柄在泥土里画出笔直的线,嘴里嘟囔:“反正俺家菜地歪歪扭扭的,收成总比她家少。”

黄昏的晒谷场上,夕阳把孙玺儿和周冬冬的影子拉得老长。她教周冬冬编“算盘手链”,草绳在夕阳下泛着金黄,每打一个绳结就念一句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周冬冬的舌头抵着腮帮,草绳在他粗粝的掌心里扭成麻花:“这比俺娘纳鞋底还难!俺编了五个结,咋就数不清是几了?”

“熟能生巧,”孙玺儿帮他调整绳结间距,“就像奶奶缝被子,针脚密了才结实。你看,每档十个结,弯起手指就能当算盘使。”远处,陈大壮躲在草垛后偷偷练习,草屑粘在他的头发上,像撒了一把小数点,嘴里还念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11月2日 山核桃里的方程术

抄写生词“秋”时,孙玺儿用铅笔尖数笔画,每画一笔就在纸上点个小点:“禾字旁5画,火字旁4画,共9画,和九月的9个节气一样!”她在作业本边缘画了个小算盘,每颗算珠代表一个笔画,横梁上的一颗珠特别加粗,“这颗代表秋分,是秋天的中点,就像算盘上的定位星。”

周冬冬的撞门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他怀里的山核桃筐晃出哗啦啦的响:“俺奶说用‘方程术’分,你家2斤,我家3斤!”核桃滚落在八仙桌上,有几颗掉进爷爷的旱烟袋,惊得老人手忙脚乱,烟袋锅差点戳到核桃堆里。

“先称总重量。”孙玺儿搬出爷爷的杆秤,核桃堆压得秤砣直晃,秤杆上的星点在阳光下明明灭灭,“5斤2500克,按每斤40颗算,总共200颗……”

“不对!”周冬冬突然按住秤杆,腮帮鼓得像塞了核桃,“有的核桃大,有的小!大的一颗顶两颗小的!”

“那就用实际数量分。”她抓出一把核桃数了数,80颗正好装满搪瓷碗,碗沿还卡着一颗圆滚滚的大核桃,“我家80,你家120,2:3,公平吧?就像《九章算术》里的‘均输术’,按比例分最公道。”

周冬冬挠着头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齿缝:“你咋比俺奶的算盘还准?俺奶分豆包时总说‘差不多就行’,结果俺总少吃一个!”

黄昏的晒谷场上,玉米粒铺成金色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孙玺儿用粉笔在地上画满格子,每个格子里写着数字,还画了小鸡和兔子的简笔画:“单数跳左脚,双数跳右脚,踩错了——”她举起算术本,“解鸡兔同笼!陈大壮,你先来!”

陈大壮第一个跳,却连续踩中三个单数格,被罚算“35头94足”。他蹲在地上揪着草茎,眉头皱得像打结的草绳:“鸡和兔关一起,不打架吗?要是鸡啄兔子尾巴咋办?”

“假设全是鸡,”孙玺儿用树枝在地上划拉,画出35个小圆圈当脑袋,“每只鸡2只脚,35x2=70,多的24只脚是兔子的,每只兔多2只脚,所以24÷2=12只兔,35-12=23只鸡!”

“算筹比石子好用!”陈大壮突然从裤兜掏出草绳手链,绳结间还沾着草屑,“早知道听你的,把算盘藏书包里了。现在好了,我算错三次,得帮刘小虎捡三筐南瓜籽!”

11月3日 语文课的数字密码

晨读声中,孙玺儿的手指跟着课本移动,嘴唇微张,数着每行的字数。突然,她举手时带翻了铅笔盒,算珠滚落在地:“老师,课文《秋天来了》共234字,和秋分赤纬角23.4度一样!”

教室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笑声。刘小虎拍着桌子,铅笔盒里的南瓜籽撒了一地:“孙玺儿,你咋不说是234颗黄豆?或者234只蚂蚁?”

“是真的!”她翻开课本数行数,手指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正文18行,每行13字,18x13=234!就像咱班40人,每人写6个字,就是240字,比课文还多6字!”

李老师推了推眼镜,在教案本上写下:“文本字数与节气数据的巧合,可引入数学统计教学,培养跨学科思维。”

“老师,”陈大壮突然举手,眼里闪着狡黠的笑意,“俺数了数,刘小虎的铅笔盒里有23颗瓜子壳!刚好是霜降节气的日子数!”

全班笑作一团,刘小虎慌忙捂住铅笔盒,却不小心碰倒了数学角的花盆,露出底下埋的南瓜籽。孙玺儿捡起一颗籽,对着阳光看它的纹路:“用圆周率估算——掌心面积约100平方厘米,每平方厘米3颗,这把约300颗。”她用天平称出50克,砝码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