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径一'是近似值,咱们用现代算法更准!\"
深夜,奶奶的缝纫机突然发出轻快的\"哒哒\"声。,萝2??拉tD小)×%说,; *<[免:费/?阅ˉ读′孙玺儿躲在被窝里偷笑,听见奶奶在隔壁跟爷爷嘀咕:\"怪了,今儿个缝衣针脚咋这么顺溜?这皮垫圈哪儿来的?\"
\"许是玺儿鼓捣的。\"爷爷的旱烟袋锅敲着竹床,\"她白天在院子里剪胶皮,还说啥'摩擦系数等于π除以十'...\"
\"啥系数不系数的,\"奶奶轻哼一声,\"只要机器好使就行。这丫头啊,将来怕是要把算术用到天上!\"
10月29号 谷堆旁的数列战争
自然课上,孙玺儿蹲在晒谷场边,竹笔在糙纸上画着稻谷堆垛的三视图。刘家双胞胎大虎、二虎晃悠过来,大虎故意用脚尖踢散她刚堆好的谷堆,金黄的谷粒在夯土地上滚成散乱的波浪。\"坏家伙!\"她抓起竹耙,谷粒从指缝间漏下,在夕阳下闪着碎金般的光,\"《九章算术》的'委粟术'说,堆成等比数列最稳当,上层35粒,中层63粒,下层117粒...\"
\"听不懂听不懂!\"二虎吐着瓜子壳,故意踩住她画在地上的数列线,\"反正你管不着!\"
\"咋管不着?这是数学!\"孙玺儿挥动竹耙将谷粒重新耙成三层堆垛,\"上层35,中层35x1.8=63,下层63x1.8=113.4,四舍五入117,这样重心稳,不易塌!\"
\"你咋知道1.8这个数?\"李老师不知何时举着海鸥相机赶来。
\"是奶奶腌咸菜的比例!\"她抹了把额角的汗,\"腌萝卜时,盐和菜按1:8放,我取了中间值1.8,试了三次堆垛都没倒!\"
周冬冬从修理铺废墟跑过来,手里举着半截生锈的弹簧:\"快看!这玩意儿能当啥?\"
\"做测重器!\"孙玺儿眼睛发亮,从书包里掏出皮筋和木板,\"你看,弹簧原长5厘米,挂十颗花生米后长7厘米,伸长2厘米。那每颗花生米就是2÷10=0.2厘米\/颗...\"
\"啥米不米的,\"周冬冬挠头,\"能称我的弹珠不?\"
\"当然能!\"她用皮筋将弹簧固定在木板上,\"你的玻璃珠比花生米重,假设一颗弹珠=3颗花生米,那弹簧伸长0.6厘米就能算出重量!\"
傍晚给白菜覆草苫时,奶奶突然指着自己的蓑衣笑:\"你看这草绳编的纹路,一圈圈的,跟你本子上画的'费马螺旋'是不是一个样?\"
\"奶奶你连这都知道?\"孙玺儿凑近细看,蓑衣纹路果然从中心向外延展,每圈间距递增。
\"俺哪知道啥马啥骡的,\"奶奶把草苫边角掖紧,霜气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凝成细珠,\"就是编蓑衣时,想着每圈比前一圈多绕两针,省草又结实。没想到和你学的啥螺旋一个理儿。\"
\"这就是生活里的数学呀!\"孙玺儿突然握住奶奶粗糙的手,\"奶奶你才是最会用算筹的人!\"
10月30号 土路上的数学雨帘
晨读时,雨丝斜斜地扑在教室窗玻璃上,孙玺儿数着屋檐滴落的雨滴——每0.7秒坠落一滴,精准地砸在土路上的砖缝中心,形成规律的\"啪嗒\"声。数学随堂测验上,她故意在答案栏写下\"3+5\",又在旁边用算筹符号标注\"=8\",粉笔字在潮湿的黑板上显得格外清晰。
\"孙玺儿,为啥写罗马数字?\"李老师批卷时笑着问。
\"因为算筹和罗马数字都是古代计数法!\"她指着算筹符号解释,\"竖杠代表1,横杠代表5,'3+5'就是3+5,用算筹摆出来就是8。\"
\"好个古今贯通!\"李老师在她卷子上画了个红五星,\"不过下次还是用阿拉伯数字,别让别的老师看不懂。\"
放学路上,女孩们用树枝在泥地上划跳房子格子。孙玺儿假装不经意地调整格子间距:\"第二格长50厘米,第三格就得55厘米,半只鞋的长度差...\"
\"为啥非得半只鞋?\"王小芳歪头问。
\"因为人体工学!\"她抬起脚示范,\"膝盖弯曲45度时,小腿长度约等于脚长的1.5倍,这样起跳最省力。\"
陈大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踩上她标的点,没想到真的一气呵成跳完十格,泥浆在他落脚处溅起小水花。\"我的娘!\"他跳完后直喘气,\"孙玺儿,你是不是在格子里施了《九章算术》的咒?\"
\"是数学公式,不是咒!\"她笑着甩甩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