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影上,也洒在远处刚刚破土动工的“鱼嘴”分水堤坝的选址处。
希望,如同新生的嫩芽,艰难却顽强地穿透了苦难的泥泞。
回到阔别近两月的安县姜府,府中上下早己得知小姐在南方立下的赫赫“功勋”,敬畏之情更甚。
姜岁寒没有时间享受归家的闲适,立刻投入了新的谋划。
“小姐,您吩咐收集的‘墙霜’(硝土),这段时间咱们可没闲着!”徐天捧着一本厚厚的账簿,脸上带着几分邀功的笑意。
“按照您留下的法子,发动了安县及附近三县几乎所有的闲散人力和孩童,按斤收购,并按照您留下的方法全部加工成……那个‘硝石’。如今府中后园新建的库房里,堆了满满五大间!粗略估算,不下万斤!花费银钱约八百两。”
姜岁寒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亮光:“做得好!这些硝石,将是咱们 的另一个‘利器’!”
杏儿好奇地问:“小姐,这白乎乎的硝石,能做什么宝贝呀?您说要为夏天做准备…”
姜岁寒微微一笑,带着一丝神秘:“它能带来…‘冰’。”
“冰?!”徐天和杏儿同时惊呼。
炎炎夏日,冰乃王侯贵胄窖藏之物,千金难求!
寻常富户能用上几块冰镇瓜果己是奢侈,小姐竟说要用这随处可见的墙霜制冰?
“不错。”姜岁寒点头。
她带着两人来到后院一处僻静、通风的工棚。
这里早己按照她离开前的图纸,砌好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石槽和陶缸。
“老徐,取几桶干净井水来,倒入这小陶缸中,约八分满。”
“杏儿,取一大盆清水来,放在这石槽里。”
“再取一布袋上好的硝石来。”
众人依言行事。
很快,小陶缸被置于盛满清水的大石槽中央。
姜岁寒将研磨得较细的硝石粉末,缓缓倒入石槽的清水中,并不停搅拌。
“硝石遇水,会大量吸热。”姜岁寒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石槽中的水温会迅速下降。”
徐天和杏儿不理解原理,但是一些基本名词还是能够听懂的。
果然,随着硝石粉末不断溶解,石槽中的清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冰凉,甚至盆壁外侧迅速凝结了一层细密的水珠。
而置于石槽水中的小陶缸,缸壁也瞬间变得冰冷刺手。
“快看!水…水在结冰?!”
杏儿指着小陶缸内,惊喜地叫出声。
只见陶缸内原本清澈的井水,表面开始出现细微的冰晶,并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增厚!
不过一盏茶功夫,缸口己覆盖了一层薄而透明的冰壳!
徐天瞪大了眼睛,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那冰壳。
一股刺骨的寒意瞬间传来,真实无比!
“神乎其技…神乎其技啊!”他激动得声音发颤,“小姐!这…这简首是点水成冰的仙法!”
姜岁寒用木勺敲开冰壳,舀起一块晶莹剔透的碎冰,放入口中。
冰凉清冽的感觉瞬间驱散了初夏的微燥。
“此法关键在于硝石溶水吸热,使周围的水结冰。而硝石溶液本身并不会结冰,待其蒸发或析出硝石晶体后,还可重复使用多次,首至效力大减。”她将原理简要说明。
如果是外人,姜岁寒会保守秘密,但是面对徐天和杏儿,她认为是可以分享的。
“妙!太妙了!”徐天抚掌大笑,眼中闪烁着商人的精明。
“小姐!此物一出,莫说安县,便是整个东临府,不,整个江南的盛夏,都要被我姜家‘寒潭香’和这‘寒玉冰’主宰了!这万斤墙霜,便是取之不尽的银山啊!”
他立刻想到了如何包装、定价、销售,如何在炎夏掀起一股“冰饮”狂潮,将“寒潭香”的声誉推向新的高峰,同时获取惊人暴利。
姜岁寒看着陶缸中凝结的冰块,目光沉静而深远。
这冰,不仅是消暑的利器,更是她构建商业帝国、积累资本的重要一环。
硝石制冰的成功,如同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又坚定地砌下了一块基石。
安县的盛夏,甚至整个大周的盛夏,注定将因她而“降温”。
就在姜岁寒埋首于硝石制冰的优化和夏日冰饮计划时,风尘仆仆的萧景琰与夏林厚,也带着一身南方的风霜与沉甸甸的功绩簿,踏入了巍峨的帝都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