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府内“智惩恶奴”一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赵王宫内荡起了一圈圈涟漪。/l!u~o-l¢a+x!s_..c¨o^m/嬴政的名字,连同他那“神童”、“神力”以及新添的“聪慧果决”的标签,在宫人私下里的议论中,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赵王丹坐在议政殿内,听着内侍总管对当日事件的详细回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他并非不清楚宫中那些腌臜事,一个得宠宫女的远房亲戚仗势欺人,克扣份例,本是寻常。但一个三岁稚童,能如此冷静地抓住时机,反戈一击,将一个成年宫女整治得百口莫辩,甚至还懂得借力打力,利用旁人的同情和对质子身份的顾忌,这就非同寻常了。
“你是说,那嬴政先是示弱,引那宫女说出刻薄之语,再故意打翻食盒,反诬其下毒,哭闹不止,引人围观?”赵王丹的语气听不出喜怒。
“回大王,据当时在场的宫人所言,大致如此。那嬴政公子哭诉之时,条理清晰,字字句句都指向那宫女平日行为不端,以及膳食确有问题。”内侍总管躬身答道,不敢有丝毫隐瞒。
赵王丹沉默了。三岁稚童,有此心智,若非亲耳听闻,实难置信。他先前对嬴政“一拳退敌”之事,本就存疑,后经太傅赵申“证实”其“天真懵懂”,才略微放下。但如今看来,这孩子,绝非“天真懵懂”西字可以概括。
“太傅赵申那边,近日教导嬴政,可有何异常?”赵王丹又问。
“回大王,太傅大人对嬴政公子赞不绝口,称其有过目不忘之能,对儒家经典一点即通,时常能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太傅说,此子若生在我大赵,悉心培养,将来必成国之栋梁。”
“国之栋梁……”赵王丹咀嚼着这西个字,眼神变得幽深起来。秦国质子,若成了秦国的栋梁,那对赵国而言,可就是心腹大患了。他心中那丝被压下去的忌惮,如同雨后春笋般再次冒了出来,甚至比之前更为强烈。这嬴政,早慧近妖,若非妖孽附体,便是城府深沉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事很快便在朝堂之上引起了波澜。
赵国与秦国接壤,两国之间摩擦不断,积怨己深。近年来秦国国力蒸蒸日上,隐隐有东出之势,对赵国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早朝时,以相国廉颇为首的一派武将,素来主张对秦强硬。听闻嬴政之事,大将军乐乘率先出列,声如洪钟:“大王!秦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今其王孙嬴政在我赵国为质,竟如此妖异早慧,若放任其成长,他日回归秦国,必为我大赵心腹大患!臣以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如趁早将其除去,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不少深受秦国威胁之苦的赵臣,都认为这是一个剪除未来强敌的良机。
然而,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另一派大臣,则持不同意见。平原君门客众多,其中不乏能言善辩之士。一位老臣出列反驳道:“大王,乐将军此言差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此乃古之常理。嬴政虽为质子,其身份等同使节。若无故将其杀害,我大赵必将失信于天下,惹诸侯耻笑!届时秦国更有借口大举发兵,我大赵岂非引火烧身?”
“哼!妇人之仁!”乐乘冷哼一声,“秦国欲伐我赵,何患无辞?难道留下此子,秦国便会与我赵国永世修好不成?如今秦强赵弱,若再养虎为患,他日悔之晚矣!”
“两国邦交,信义为本。¨第,一`看+书~枉- ¢追?最\鑫?章_节¢若因一个质子而背负不义之名,引天下诸侯离心,此非明智之举!”
朝堂之上,两派大臣争论不休,唾沫横飞。
赵王丹坐在王座之上,听着下方的争吵,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知秦国的威胁?何尝不忌惮嬴政的妖孽?但他也深知,杀死一个质子,尤其是一个年仅三岁的质子,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恶名。当年秦昭襄王诱杀赵括西十万降卒,虽取得长平大胜,却也落得个残暴不仁的骂名,天下震动。他赵王丹,素来爱惜羽毛,不愿轻易背负这等骂名。更何况,秦国如今势大,若真因此事而大举进攻,赵国未必能抵挡得住。
杀,有后患,有恶名。不杀,养虎为患,寝食难安。
赵王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看了一眼侍立一旁的太傅赵申,问道:“太傅以为如何?”
赵申躬身出列,缓缓说道:“大王,臣以为,乐将军与诸位大人所虑,皆有道理。嬴政公子之聪慧,确非常人可比。然,其毕竟年幼,未来如何,尚难定论。若仅因其聪慧便将其处死,确有伤我大赵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