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178章 川西藏地的分支印记:巴蜀边缘的藏族源流

第178章 川西藏地的分支印记:巴蜀边缘的藏族源流

交融,汇聚成一团温暖而欢乐的氛围,见证着两个家庭的融合,也见证着汉藏文化的和谐共生。

在马尔康的卓克基土司官寨,这种文化交融的痕迹更加显着。官寨的天井采用藏式风格,方正而大气,四角却立着汉式的柱础,精致而典雅;经堂的壁画绘着神圣的莲花生大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颜料里却巧妙地掺了四川的朱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就连土司的座椅都别具匠心,靠背雕刻着藏地雄伟的雪山,扶手却刻着汉族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新′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讲解员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土司就是在这里,用藏语下达指令,组织当地民众为红军提供帮助,同时又用汉字写下欢迎标语,表达对红军的支持与敬意。两种文字在木头上并肩而立,历经了八十年的风雨洗礼,依然清晰可见,成为了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诉说着嘉绒人开放包容的胸怀。

康巴藏族:雪山与马蹄间的英雄史诗

折多山的山口,一块刻着“西出折多”四个大字的石头格外醒目。当人们翻过这座山,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康巴藏族世界便在眼前徐徐展开。理塘的赛马场上,尘土飞扬,骑手们驾驭着骏马,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展现着康巴人的勇敢与豪迈;色达的红房子漫山遍野,错落有致,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康定的溜溜调顺着折多河缓缓流淌,那悠扬的旋律,带着康巴人的柔情与浪漫,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康巴”,在藏语中是“边地”的意思,然而,康巴人却用他们的热情与勇敢,将这片土地活成了“英雄之地”的代名词。吐蕃时期,这里是戍边武士的驻扎地,那些骑着矫健神驹的骑兵,将“战死为荣”的信念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基因里。如今,理塘的老牧民们回忆起先辈的故事,依然会感慨地说:“我们的祖先不是在战场上奋勇厮杀,就是在奔赴战场的路上,他们的英勇无畏,是我们康巴人的骄傲。”这种尚武精神,在康巴男人的装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狐皮帽,毛要足够蓬松,如同战神那威风凛凛的鬃毛,彰显着他们的勇猛;腰间的藏刀,要镶嵌七颗玛瑙,象征着北斗七星,寓意着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指引方向,勇往直前;就连靴子的红穗子,都要长长的拖到地面,骑马时,随着马蹄的奔腾,红穗子扬起的弧度要足够张扬,展现出他们的潇洒与不羁。

康巴人的美,是在雪山的照耀下、草原的滋养中孕育而生的。女子的“邦典”围裙,是她们精心编织的艺术品,要用十二种鲜艳的颜色的氆氇织成。红色的部分,如同海子山那绚烂的晚霞,热烈而奔放;蓝色的部分,恰似木格措那清澈的湖水,宁静而深邃;绣在上面的格桑花,立体感十足,仿佛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就会从围裙上飘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她们的银饰,沉重得仿佛能压弯肩头,但她们却走得稳稳当当,仪态万方。这是因为她们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负重步”,这种独特的步伐源自吐蕃女兵的行军姿态,既优雅又能保持平衡,让她们在草原上行走时,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子。康定城里的老人回忆起往昔,总会笑着说,以前康巴姑娘去赶集,身上银饰相互碰撞,发出的叮当声清脆悦耳,能惊动半条街,那声音就像是一种独特的密码,不用说话,人们就知道是康巴姑娘来了,她们的美丽与自信,成为了康定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理塘的赛马节,是康巴精神的盛大展示。每年八月,草原上就像盛开了无数绚丽的花朵,上千顶帐篷星罗棋布地搭建起来。康巴男人牵着披红挂彩的骏马,从石渠、巴塘、稻城等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兴奋。赛马的跑道沿着格聂神山的轮廓蜿蜒伸展,最长的赛程长达30公里,这不仅是对骑手骑术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勇气和毅力的挑战。骑手们在马背上俯身,敏捷地捡起地上的哈达,仿佛与骏马融为一体;在疾驰中,他们张弓搭箭,箭如流星般射出,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最惊险刺激的当属“倒挂金钩”,骑手身体悬空,仅用脚勾住马鞍,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以极快的速度掠过地面,引得观众们阵阵惊呼,掌声雷动。观众席上的姑娘们,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她们会把珍贵的绿松石扔给心仪的骑手,谁接到的石头最多,谁就是当年的“草原英雄”,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

这种英雄气,在色达五明佛学院却化作了虔诚。漫山的红房子里,康巴僧人披着绛红色的僧袍,在经堂里诵经时,声音洪亮得能穿透雪雾。他们中的很多人,年轻时都在赛马场上摔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