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炉的芝麻烧饼。老人常说:“冬至吃头脑,开春不感冒。”盛一碗热汤,就着烧饼咬下,羊肉的醇厚混着药材的微苦,从喉咙暖到丹田。这习俗据说是古时医者传下的养生方,巴蜀人把对寒冬的抵御、对健康的祈愿,都熬进了这一碗温热里。
除夕盛宴,阖家团圆
当夜幕降临,除夕的钟声即将敲响,巴渝大地沉浸在一片温馨而欢乐的氛围中,阖家团圆的时刻终于到来。
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感恩传承
在巴渝,除夕祭祀祖先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子孙后代对先辈的缅怀与敬意。午后,阳光依旧温暖,家族中的长辈便会带领着晚辈,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祭品丰富多样,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猪头,寓意着展翅高飞的全鸡(公鸡),代表着年年有余的鱼,还有各类新鲜的水果、糕点等三牲果品。
到达墓地后,人们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摆上祭品,点燃香烛。长辈们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先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感恩祖先的庇佑,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人丁兴旺、六畜平安。晚辈们则依次向祖先鞠躬行礼,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思念之情。在袅袅青烟中,家族的记忆与传承得以延续,先辈们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除了前往墓地祭祀,一些家庭还会在家中设立祖先牌位,进行祭祀活动。牌位前摆放着祭品,点燃香烛,家人围坐在一起,向祖先表达敬意与感恩。这种祭祀方式,让祖先仿佛仍在身边,时刻守护着家人,也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传统仪式中得以增强。
吃年饭:团圆时刻的味觉盛宴
随着祭祀仪式的结束,一家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顿年夜饭,是巴渝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团圆的象征。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一家人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切菜、炒菜,有的负责包饺子、煮汤圆,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年轻媳妇可能会举着手机支架,跟着短视频学做新式腊味拼盘——将熏好的腊肉切片,搭配牛油果和沙拉酱,屏幕里“巴渝年味创新做法”的字幕滚动着,为传统年味增添新花样。
巴渝的年夜饭,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意着“年年有余”,寄托着巴渝人民对富足生活的期盼。无论是清蒸鱼的鲜嫩,还是红烧鱼的浓郁,都让人垂涎欲滴。烧白,也就是梅菜扣肉,肥而不腻的五花肉搭配上咸香的梅菜,入口即化,是巴渝人餐桌上的经典菜肴,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美满。粉蒸肉,软糯的米粉包裹着鲜嫩的猪肉,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寓意着团团圆圆。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火锅,各种食材在红亮的汤锅中翻滚,麻辣鲜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热辣的美食,感受着团圆的温暖。
除了这些传统菜肴,饺子和汤圆也是巴渝年夜饭中的常客。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汤圆则象征着团圆美满,有甜口和咸口之分,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在吃年夜饭时,巴渝人还有一些特殊的讲究。比如,吃饭时不能将鱼全部吃完,要留下一部分,以表示年年有余;不能说“完了”“没有了”等不吉利的话,要说“发财了”等吉祥话,一切都图个吉利。
守岁、烧子时香、出行:新年的祈愿与展望
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这温馨的时刻。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满心欢喜。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关爱,用红包包裹着,传递着美好的期许,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顺利成长。爷爷可能戴着老花镜,用视频通话给远方的孙子看刚贴好的电子年画:“你看这会动的福娃,点一下还会说‘恭喜发财’呢。”
守岁的方式也添了新花样。一家人围坐时,不再只盯着春晚,还会点开家庭群里的“云红包”,抢着小辈发的电子压岁钱;孩子们则举着ar眼镜,对着墙上的灯笼扫描,看着虚拟的龙狮从镜片里“跳”出来,在客厅里翻腾嬉戏。!s¨a!n¨y¢e\w\u-./o/r·g-
若恰逢邻家有女将嫁,夜里或许会传来隐约的哭嫁声。那哭声并非悲戚,而是带着韵律的吟唱:“我的爹呀我的娘,养我十八年,今朝要离娘,针脚缝进衣,恩情记心上……”女伴们围坐在旁,跟着和声,有哭父母养育的,有哭兄妹情深的,字字句句都是不舍。这哭声里藏着巴蜀女子的细腻——她们用最直白的方式,把对娘家的眷恋说给天地听,也让这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多了层沉甸甸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