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

第28章 巴蜀文庙:时光深处的儒韵回响

在巴蜀大地蜿蜒的历史长河中,文庙是永不褪色的文明图腾。+新,完\本^神′站, \无_错?内`容^每当晨雾如纱般漫过朱红色的宫墙,檐角的铜铃便会在穿堂风中轻响,恍惚间千年光阴在此重叠——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文翁兴学的执着,每一片黛瓦都浸润着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石柱,仿佛能触摸到儒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脉络;当目光掠过飞檐上栖息的铜铃,耳畔似有千年前的晨钟暮鼓悠悠回荡。

一、文翁开教:播撒文明的火种

西汉时期的蜀地,虽有着神秘瑰丽的古蜀文明,却因秦灭巴蜀而陷入文化断裂的困境。彼时的成都平原,阡陌间零星散落着简陋的茅草屋,《汉书》记载其“蜀地辟陋有蛮夷风”,《蜀王本纪》亦叹其“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市集上,人们以物易物,交易声中混杂着方言俚语,却难觅一丝书香。茶馆里,说书人讲述着古蜀王的传说,却无人谈论圣贤经典;田间地头,农夫们传唱的民谣,尽是些家长里短。

汉景帝末年,来自儒家文化重镇庐江郡舒县的文翁,以蜀郡守的身份踏入这片亟待开化的土地。他的官轿碾过泥泞的道路,停在一处荒废的祠堂前。望着断壁残垣间丛生的杂草,他捋着胡须良久,最终在祠堂的朽木上刻下“学宫”二字。自此,这座被后人称作成都石室中学前身的官学堂,成了蜀地文明的第一簇火苗。

学堂初创时,条件简陋。文翁亲自砍伐竹子,制成竹简;又用树皮、麻绳将简陋的桌椅捆绑成型。清晨,他总会手持竹简立于学堂前。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他藏青色的袍角,学堂里便响起整齐的诵读声:“学而时习之……”稚嫩的声音穿透雕花窗棂,惊起檐下的飞鸟。为了让蜀地学子接触正统儒学,他不惜耗费重金,从学堂中挑选二十名聪慧学子,为他们备好行囊与盘缠,送其远赴长安太学深造。这些学子归来时,有的带着沾染长安尘土的书卷,有的怀揣着朝廷授予的官职文书,他们如同火种,在蜀地各级官府中传播知识的光芒。

在文翁的感召下,巴蜀民众如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般拥抱儒学。茶馆里,商贾们放下算盘,谈论《论语》中的义利之辨;田间地头,农夫在劳作间隙,探讨《春秋》里的兴衰之道。更有甚者,将儒家警句刻在农具上,“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样,随着锄头的起落,一次次深入巴蜀的土地。儒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巴蜀大地深深扎根。一些乡绅主动捐钱捐物,帮助扩建学堂;民间艺人将儒家故事编成戏曲,在村落间巡回演出;就连孩童们玩耍时,也会模仿学堂里先生授课的模样,有模有样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

二、岁月淬炼:儒学的巴蜀化蝶

东汉时期,儒学在巴蜀完成了从“移植”到“重生”的蜕变。儒家“正道直行”的精神,与巴蜀人骨子里的豪迈坚韧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当外戚梁冀擅权的阴云笼罩东汉王朝,巴蜀学派代表杨厚的书房里,烛火彻夜未熄。面对朝廷的征召,他毅然选择“自退去,授门徒三千人”。

他的书院坐落在青城山脚下,白墙灰瓦掩映在竹林间。¢优+品¢小.说_网! ?免·费\阅+读′每日清晨,弟子们踏着沾满露水的石阶前来,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着竹简与毛笔。杨厚手持木杖,在庭院中踱步讲学,讲到动情处,声音响彻山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窗外的风声、竹叶的沙沙声,与弟子们整齐的诵读声交织成曲。在这片远离朝堂的天地中,杨厚以言传身教诠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气节。

曾有弟子问他:“若遇乱世,当如何自处?”杨厚指了指院中的青松,“看那松树,风雪愈大,身姿愈挺。君子处世,亦当如此。”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不仅饱读诗书,更习得一身浩然正气。有的弟子在学成后,投身地方治理,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付诸实践;有的则继续钻研学问,着书立说,为巴蜀儒学的发展添砖加瓦。也让巴蜀学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岁月流转,儒学与巴蜀本土文化不断交融,催生出无数动人传说。有人说,青城山的云雾是孔子讲学留下的智慧;也有人讲,岷江的浪花中藏着文翁的教诲。在乡间,甚至流传着“文庙的砖瓦会说话”的故事——每当月圆之夜,文庙的墙砖便会低声讲述古圣先贤的故事,只有心诚的学子才能听见。这些传说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文庙的飞檐斗拱之间,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让古老的智慧焕发生机。还有传说,文庙中的古井连通着东海龙宫,井水甘甜清冽,饮之可使人聪慧,因此每逢考试,学子们都会争相前来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