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的梨子又熟了。^白¨马+书^院~ `最\新-章~节-更?新+快¢
沈雅琴站在合作社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梨园。金秋的阳光为累累硕果镀上一层暖色,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个观景台是去年新建的,站在这里,整个青山村尽收眼底——整齐的民居、繁忙的合作社、红火的民宿区,还有远处正在施工的产业园区。
“太姥姥,爷爷的铜像安好了!“王青山气喘吁吁地跑上来,小脸涨得通红,“爸爸让您去看看位置合不合适。“
沈雅琴跟着孙子来到合作社广场。一尊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刚刚落成,栩栩如生地塑造出王轱辘坐在轮椅上、手握梨枝的形象。雕像基座上刻着简单的铭文:“王轱辘,青山村合作社创始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梨生正在和设计师讨论着什么,见母亲来了,连忙迎上来:“姥姥,您看这个角度行吗?正好对着老梨园的方向。“
沈雅琴绕着铜像走了一圈,轻轻点头:“挺好,就是笑容可以再明显些。你爸虽然性子倔,但最爱笑。“
今天是王轱辘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也是青山村合作社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日。村里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老理事长立像纪念。不仅如此,合作社还要举行新生产线投产仪式,同时发布以王轱辘命名的优质梨膏糖新品。
“姥姥,致词稿我写好了,您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x~i+a.n,y.u-k`s~.?c`o_m?“梨叶递过来几页纸,“我重点写了爸这一生的几个关键节点。“
沈雅琴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起来。纸上的文字将她带回了那些尘封的岁月
王轱辘这一生,起步于最艰难的时刻。四十岁那年,他在家里遇见了李青,从此人生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老光棍娶不到媳妇时,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一点一点的打动了李青,后来就是一个四十岁的老光棍娶了二十岁的大学生。
李青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李青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这个城里姑娘不嫌弃他是个老光棍,反而被他的坚韧所打动。两人相知相爱,顶着流言蜚语结了婚。李青不仅给了他爱情,更给了他新的人生方向——是她第一个提出可以利用青山村盛产的梨子熬制梨膏糖。
“记得你爸第一次熬糖,把咱们家厨房弄得一团糟。“沈雅琴笑着对梨叶说,“李青不但没生气,还帮着他改进配方。“
可惜好景不长,李青得了绝症。临终前,她拉着王轱辘的手说:“把咱们的梨膏糖做好,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成了王轱辘毕生的信念。
李青的母亲沈雅琴本来要回城里养老的,这个只比王轱辘大两岁的丈母娘,原本没有想法,却在看到女婿拖着残腿、夜以继日地为了合作社更好的发展在努力后,改变了主意。她留了下来,帮着王轱辘一起经营,经营那个刚刚起步的合作社。精武小说罔 庚歆罪全
“那时候真难啊。“沈雅琴摩挲着稿纸,回忆道,“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全凭一口铁锅、几根木棍起家。“
但王轱辘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合作社从最初的五户人家,到如今的二百多社员;从几口铁锅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过亿的省级示范社。这中间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稿纸上还记录了王轱辘的几个重要决策:率先引进梨树新品种,大胆尝试电商销售,创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每一个决定在当时都冒着巨大风险,但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选择。
“你爸最厉害的不是这些。“沈雅琴指着稿纸对梨叶说,“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对的人。李大勇、老支书、张会计,还有你们这些孩子“
正说着,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到了,要拍摄纪念专题片。导演是个年轻人,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沈雅琴的手:“沈奶奶,我们想重点展现王理事长一生的奋斗历程,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沈雅琴被请到了镜头前。面对摄像机,她平静地讲述起那些往事:王轱辘如何摇着轮椅跑遍县城推销产品;如何在洪水中抢救合作社的物资;如何顶住压力拒绝外资收购;如何在病榻上还惦记着产业园的建设
“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不是把合作社做得多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