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睿的“考古式拍摄法”并没有因为徐山争的咆哮而有任何改变。+k\k^x′s?w~.-o/r?g\
时间,一天天过去。
一个星期后,剧组的进度表,已经红得像一张不合格的考卷。
片场的氛围也从最初的敬畏和新奇,逐渐滑向一种压抑的疲惫。
剧组人员都是行业老手,习惯了“短平快”的工业流程。
他们可以接受导演的严格,但无法理解这种近乎病态的“停滞”。
每天,几百号人耗费巨大的精力,就为了磨出几个甚至几十秒的镜头。
摄影师开始怀疑自己的构图是不是太多余,灯光师开始思考一盏灯的摆放是否需要写一篇论文来论证。
流言蜚语,像潮湿季节的霉菌,在片场的角落里悄然滋生。
“听说了吗?吕导跟一个群演磕了三天,就为了他磕头的时候,额头撞地的声音对不对。”
“对什么对?咱们这是神话片!谁他妈在乎这个?”
“我看啊,这位年轻导演是理论大于实践,被捧得太高,下不来了。”
“嘘……小声点,徐总的脸已经黑得能当背景板了。”
这些窃窃私语,不可避免地通过某些“有心人”的嘴,传到了外界。
那些被吕睿用艺术和才华正面碾压过的旧势力,仿佛在沙漠里看到了海市蜃楼,瞬间兴奋了起来。
他们无法再攻击“封神宇宙”的阵容和概念,因为陈道明和巩月这两尊大神是他们无法撼动的。
于是,他们找到了新的武器——效率。
一篇名为《艺术的偏执与商业的毁灭:奇迹引力会成为下一个“概念泡沫”吗?》的黑稿,在几个营销号上同步发出。
文章不点名地“爆料”,某“神话巨制”剧组进度严重落后,导演沉溺于无意义的细节,资金消耗巨大,已引发投资方内部不满,项目随时有停摆风险。.萝?拉-小¨说/ -首/发^
文章写得煞有介事,数据和“内部人士”的引言半真半假,极具煽动性。
一时间,舆论风向悄然逆转。
之前吹捧吕睿是“创世神”的媒体,开始探讨起“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隔”。
真正的压力,如期而至。
奇迹引力引入的几位外部财务投资人,电话开始轰炸徐山争的手机。
他们不关心艺术,他们只关心投资回报率和项目风险。
“徐总,我听说剧组的拍摄进度只有计划的十分之一?”
“外面传言吕导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解释。”
“如果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我们的退出条款……”
徐山争焦头烂额。
他顶着两个巨大的黑眼圈,再次冲进了吕睿的办公室。
这一次,他没有咆哮,声音里满是疲惫和沙哑。
他把一沓打印出来的负面报道摔在桌上。
“老吕,顶不住了。”
“投资人明天要来片场,开一个‘项目进度沟通会’。说白了,就是来问罪的。”
“我知道这一个星期你拍出的东西是宝贝,是钻石。但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一堆全世界最贵的沙子。因为他们没看到成品,只看到了我们账户上飞速减少的数字。”
“明天,我可能……真的得按着你的头,让你签一份进度保证书了。”徐山争颓然地坐在沙发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吕睿面前露出近乎绝望的神情。他像一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吕睿静静地听他说完,目光扫过那些黑稿,脸上没有任何波澜。
他只是拿起内线电话,拨给后期剪辑组的负责人。.萝?拉-小¨说/ -首/发^
“小王,把A组这一个星期拍的所有素材,按我的分镜表,剪一个五分钟的片段出来。”
“不用配乐,不用调色,不用做任何特效。”
“我只要最原始的画面,和现场收录的同期声。”
“两个小时后,我要在园区最大的那个放映厅里看到它。”
挂了电话,吕睿看向徐山争,眼神平静如水。
“通知那几位投资人,明天的会,改到放映厅开。”
“沟通之前,先请他们看样东西。”
第二天,奇迹引力数字工业园区的1号放映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三位西装革履的投资人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身边带着各自的法务和项目评估师,一副三堂会审的架势。
徐山争和刘国栋坐在他们旁边,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