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吓得一哆嗦,眼看就要哭出来。*卡.卡^晓`说*王? _冕`费+跃~黩¨
“无妨。”
一个清朗的童音响起。
徐飞摆了摆手,示意护卫退下。
他走到那孩子面前,温和地问:“你想学什么?”
那孩子被他清澈的眼眸看着,紧张稍减,小声说:“俺爹说,会写自己的名字,死了到阎王爷那儿,都能挺首腰杆。”
徐飞笑了。
他站起身,环视了一圈围观的村民,朗声道:“今日,我便在此,教大家一些有用的东西。”
他让驿卒寻来一块废弃的门板,靠在墙上,又捡了几块被火烧过的黑炭。
一个简陋的课堂,就这么搭了起来。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西……”
徐飞用木炭在门板上写下工整的九九乘法口诀,一边写,一边高声诵读。
村民们起初一脸茫然,只觉得这口诀朗朗上口,却不知是何用处。
徐飞写完,转身指着人群中的一个壮汉,问道:“这位大叔,敢问尊姓大名?”
那壮汉愣了一下,憨厚地答道:“俺叫王大牛。”
“好,”徐飞点头,“王大叔,我问你,你家今年秋收,打了三百斤谷子。¢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
“地是租的地主的,按三七分账,地主拿七成,你拿三成,你可知你家该得多少斤?”
王大牛挠了挠头,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也算不明白,急得满头大汗。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议论起来。
这账,他们平日里也算不清楚,多是地主家的账房先生说多少就是多少。
徐飞拿起木炭,在门板上写下“三百”,然后指着口诀道:“看这里,三七二十一,三百斤的七成,便是二百一十斤,归地主。”
“再看这里,三三得九,三百斤的三成,便是九十斤,归你家。”
他一边说,一边演算,逻辑清晰,结果一目了然。
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惊叹声。
“神了!我的天!这比算盘还快!”
“原来是这么算的!俺家去年分粮,肯定被那黑心的账房坑了!”
王大牛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徐飞“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小先生!您真是活菩萨啊!俺……俺给您磕头了!”
暮色降临时,有人送来了热腾腾的粗粮饼和一碗清水。′求¢书,帮~ +勉/费/阅^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将东西递到徐飞面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先生,老朽活了这大半辈子,头一回……头一回见着肯教俺们这些穷棒子认字算数的读书人。”
“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全村都记下了!”
……
徐飞在这座名为“河东镇”的地方,一住就是五天。
每日里,他都在驿站门口的空地上开课,从九九算术,到最常用的一百个汉字,再到如何辨认地契上的关键条款。
他讲得通俗易懂,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
第五日,当徐飞的马车再次启程时,他惊讶地发现,马车后,竟多了十几道身影。
有背着书箱的落魄书生,有闻讯赶来的邻村乡绅,更有许多单纯想多听几个字的农人,他们自发地跟随着,沉默而坚定。
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马车抵达下一处大集镇时,身后跟随的“学生”,己经浩浩荡荡近百人。
为了不让这些追随者太过劳累奔波,徐飞选了镇口一棵巨大的老槐树下,作为临时的讲堂。
“今日,我教大家写自己的名字。”
他用最质朴的语言说道,“你的名字,是你的父母给你的第一个期盼,也是你立于这天地之间,第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凭证。”
他让众人报上姓名,然后一个一个地,在地上用树枝写给他们看,教他们认,教他们读。
人群中,许多年过半百的老人,在第一次认出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竟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讲完名字,他又开始讲节气与农时。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何时下种,何时育苗,何时除草,何时收割,老天爷都给咱们写得明明白白……”
他将书本上的死知识,化作了田间地头的活学问。
有人把自家半大的孩子使劲往他面前推,跪在地上,苦苦哀求:
“先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