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距离,填充了加入了茅草的黏土。
在朝向木屋的这一侧,留出了一个30公分的缺口,这里是扒灰口。
等到炉身的高度比炉底高出大约15公分后,李知远炉底上放了一些薄薄的木片,两两间隔一指多宽,用黏土捏出长30几公分,三指宽,厚两指的泥条放在了木片上,这是火炉的炉箅子。
然后继续用石块和黏土加高两侧炉身,这就是炉膛了。同时也在扒灰口的上方留出了同样宽度的缺口作为添柴口。
等到炉膛高出炉箅子三十公分后,李知远用沾了水的手,把炉膛内部有黏土的地方修整的和石块差不多平齐且光滑,又在炉膛后侧,修出了一个小半圆的斜着通向木屋山墙外侧的小坡。
李知远停下加高炉身的动作,而是在炉箅子上面点上了一堆火,让其对现有炉身进行烤干。
这个时候,鱼汤己经好了,和储备粮快速解决掉早餐,李知远就继续开始下面的工作。
炉身还在烤干,李知远找出了一根5米多长的细木棍,利用之前制作的脚手架,将4根木屋正面的承重柱顶端榫口的位置确定好之后,就找出了一根作为横梁的原木。
用细木棍上标记好的位置,在横梁原木相应位置同样做好了标记,李知远开始对这根原木进行加工处理。
先用弓形锯在画好位置的地方,锯出大约5公分深。然后每隔1公分就同样锯出一个锯痕,当需要凿出做卯眼的部分都完成后,就用斧子慢慢插入到锯痕中,轻轻一掰,被锯成1公分宽的木料几乎就在下面断裂开了。
扔掉多余的部分,李知远用斧子简单的将卯眼修理平整。很快,原木一侧西个卯眼就完成了。
在卯眼相对的原木另一侧,他用斧子劈掉了大约5公分高,形成了一个弦切面。
等到搭建水平棚顶的时候,可以对木料切割出差不多大小的卯眼,就能跟横梁对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