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皇宫。~1/7/k^a^n¢w·e?n~x,u¨e..~c·o′m/
高梁河惨败的阴影依旧笼罩着宫城,血腥与焦土的气息仿佛未散。
亲卫簇拥中的宋太宗赵光义,刚狼狈逃回。龙袍下摆还沾着溃逃时的尘土草屑。
他仰头望着那遮天蔽日的天幕,一股威压让他心头发沉。寒意从脚底升起,让他遍体生寒。
天幕静静地注视着京城,也注视着这位刚经历大辱的皇帝。
赵光义心中有鬼,恐惧与不安噬咬着他。这异象在他眼中,己是上苍的惩罚与警告。
“莫非是朕亲征失利,惹怒了昊天上帝?”赵光义声音干涩,带着颤抖。
他本能地为自己辩解,猛一甩袖:“不对!定是那些骄兵悍将作战不力,指挥失当!是他们连累了朕!”他心神不宁,极力推卸责任。
就在此时,天幕中传来激昂雄壮的歌声,如惊雷般炸响,震得他心神欲裂。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
每个字都像重锤砸在他心口。′r`a?x~s_w_.¢c!o-m,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听到“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赵光义身体一僵,更为彻骨的寒意席卷全身。
他推行“重文抑武”,削弱武将兵权,巩固赵氏皇权。难道这一切,要因这天外异象而功亏一篑?
这个念头让他再也无法镇定。
“来人!”赵光义猛地转身,声音尖锐而急促,透着惊惶。“速传朕旨意!召二府三司辅政大臣,即刻入宫议事!不得延误!”
冷汗从他额头渗出,悄然滑落。
南宋,临安,大庆殿外。
烟雨朦胧。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并肩而立,望着天际奇景。
赵构面色苍白,袖中的双手微微颤抖。不安紧紧缠绕着他的心。
“秦……秦相……”赵构声音发紧,带着颤音,“这天降帷幕,莫非……是因为朕召回岳飞……惹老天爷不高兴了?”
秦桧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脸上立刻堆满谄媚的笑容。+1¢5/9.t_x?t\.*c-o·m*
“陛下!”秦桧跪倒在地,语气肯定,“陛下多虑了!此乃杞人忧天!”
他做出拭泪的样子,声音充满“真情”:“依老臣愚见,此乃天降祥瑞!是天佑我大宋,天佑陛下!”
“定是上天见陛下明察秋毫,深知召回岳飞乃英明之举,才特降此异象,彰显陛下圣明!昭告天下,我大宋必定否极泰来!”
赵构听着秦桧的奉承,心中稍安,但眉宇间的忧惧并未完全消散。天威难测。
靖康之耻后。
故都开封一片废墟。幸存的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大多空洞麻木。
此刻,他们也抬起头,望向天空。天幕上那威武雄壮的军队,是他们不敢想象的强大。
那激昂的战歌,敲击着他们麻木的灵魂。
他们沉默着。眼前仿佛又出现金人铁蹄踏破城池,烧杀抢掠的惨状。那是刻骨的痛,永世的仇。
如果当初大宋也有这样的军队,哪怕只有一半战力,何至于国破家亡,任人宰割?!
一些尚存报国之志的年轻读书人,听到“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胸中热血爆发。
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声音最初微弱,却带着顽强的意志,在废墟中蔓延。
渐渐地,跟着唱的人越来越多,有老者,有孩童,有眼中重燃光芒的青壮。
数十人,上百人,上千人。歌声汇聚成洪流,越来越整齐,越来越洪亮,越来越悲壮。
歌声回荡在开封城上空,也回荡在每个不甘屈辱的宋人百姓心头。歌声里有悲愤,有对强大的渴望,更有渺茫却不愿放弃的期盼。
千里之外的临安皇宫中,赵构与秦桧也隐约听到了城中传来的歌声,那歌声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让他们面面相觑,惊疑不定。
就在此时,异变再生!天幕上,激昂的军歌与军队影像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金色小字闪现在天幕中央。字迹速度极快,却清晰地映入每个注视者的眼帘,仿佛要深深烙印在他们灵魂深处。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这行字出现得突兀,消失得也同样迅速,惊鸿一瞥后便隐没于天际。
但这短短十二个字,对某些人而言,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天崩地裂,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