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赛场。”孙颖莎的勺子轻轻碰了碰他的碗沿,像在说“说得对”。
康复室的平行训练:汗水里的默契延续
康复室的紫外线灯亮起时,孙颖莎正趴在理疗床上做肩伤恢复。王楚钦的反手训练器“砰砰”声从隔壁传来,节奏均匀得像节拍器——这是他们回国后的约定:上午一起复盘,下午分开康复,晚上合练混双,把多哈落下的训练补回来。
“多哈的冰袋还是不如北京的好用。”康复师捏着她肩膀的肌肉轻笑,指腹下的肌纤维比去时紧实了不少,“你看楚钦那小子,昨天刚回来就加练反手,说是要赶上你的进步速度。”孙颖莎的脸埋在枕头里,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她早上路过训练馆时,确实看见他对着录像反复练反手快撕,球台边堆着的多球筐比平时多了两筐。
隔壁的训练声突然停了。孙颖莎竖起耳朵听,听见王楚钦和肖战指导的对话飘过来:“莎莎的正手衔接比以前快了0.2秒,混双得调整站位,我得再往前站半步。”肖战指导的声音带着笑意:“你倒会找借口,明明是自己想偷懒少跑两步。”
康复师给她贴肌贴时,孙颖莎的手机突然震动。是王楚钦发来的照片:他的反手胶带缠得整整齐齐,比在多哈时多绕了两圈,配文是“学你的精细”。她回了张自己肩膀上的肌贴照片,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备注“比你的好看”。
墙上的时钟指向下午三点时,两人几乎同时走出康复室。孙颖莎的训练鞋沾着理疗床的白色粉末,王楚钦的黑色战靴还带着训练器的橡胶味。在走廊拐角相遇的瞬间,孙颖莎突然举起手机晃了晃:“刚才那个球迷发来了合照,拍得还行。”
王楚钦凑过来看的瞬间,呼吸扫过她的发顶。照片里的两人站在行李传送带前,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们肩上,像多哈没拍完的那帧画面,终于在北京的晨光里补全了结局。“存着吧。”他后退半步时差点撞到理疗床,“比颁奖台那张自然。”
混双训练馆:球台边的新开始
晚风吹进训练馆时,孙颖莎的正手快带擦过球台,发出清脆的“啪”声。王楚钦的反手拧拉精准落在她的正手空档,这是他们合练的第一百三十七个球,默契得像从未分开过——多哈的单打硝烟,仿佛都融进了这记流畅的攻防转换里。
“步法快了啊。”肖战指导坐在裁判椅上记笔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和球的弹跳声格外和谐,“楚钦的反手别总想着拧死,给莎莎留着衔接空间。”李隼指导在对面补充:“莎莎的正手要敢于加力,别总担心他接不住——你们是搭档,不是对手。”
多哈带回的贝壳被放在球台边的水杯旁。孙颖莎捡球时总会多看两眼,贝壳的弧线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道凝固的正手轨迹。王楚钦发球的瞬间,目光总会扫过那个贝壳,想起她在沙滩上画的那个“3”,突然觉得混双的征途,比单打更让人踏实。
训练间隙喝水时,孙颖莎的手机突然弹出推送,正是机场那张合照被体育新闻转载,标题写着“从多哈到北京:冠军的并肩路”。王楚钦凑过来看的瞬间,她突然把手机倒扣在球台上:“别让他们看见,又要瞎写。”
“写就写呗。”王楚钦拧开她的水瓶递过去,瓶盖还是习惯性地拧松半圈,“咱们打得好,还不让人说了?”孙颖莎仰头喝水的瞬间,发带再次滑落,王楚钦伸手接住的动作自然得像训练里的接发球——这个在多哈错过两次的动作,终于在北京的训练馆里稳稳完成。
馆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训练馆的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重叠,时而分开,像极了他们这些年的路。当最后一个球落地时,孙颖莎的正手快带和王楚钦的反手快撕在球台中央相遇,发出“砰”的闷响,像颗种子落在北京的土壤里,等着在未来的赛场上开出新的花。
宿舍楼下的告别:月光里的未完待续
宿舍楼的灯光在林荫道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时,孙颖莎的行李箱滚轮又卡进了地砖缝。王楚钦弯腰帮她把轮子抠出来的瞬间,看见她背包侧袋露出半截贝壳——原来她把多哈的沙子也带回来了,装在那个像正手弧线的贝壳里。
“明天早上七点体能训练。”他首起身时,手指不小心碰到她的背包带,“别又睡过头,张指导说要测3000米。”孙颖莎突然想起在多哈时,他也是这样在餐厅提醒她“削球手需要耐力,多吃点蛋白质”,声音里的认真比任何誓言都实在。
二楼的窗户突然亮起灯,樊振东举着手机大喊:“哟!冠军情侣散步呢?”孙颖莎的脸瞬间红透,抓起背包带就往楼里跑,发带飘在空中像只白蝴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