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医圣传 > 第334集:《药材种植基地》

第334集:《药材种植基地》

个村寨建了分基地。龙阿爸算过一笔账:土地租金每亩每年12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3500元,年底还有分红,一年下来能攒将近五万元,比以前种水稻多了四倍还多。

阿木考上县城高中那天,龙阿爸带他去基地转了转。指着绵延到山脚下的光伏板,说这些板子发的电并入了国家电网,卖电的钱又反哺到药材种植上。阿木拿着手机扫描天麻棚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这片地的光照时长、施肥记录,还有德国患者的反馈留言。

“爸,这比游戏里的农场还厉害。”阿木笑着说。龙阿爸摸了摸儿子的头,想起自己年轻时背井离乡去工地搬砖的日子,那时怎么也想不到,守着家门口的土地,也能和外国人做买卖。

四、不止于钱的改变

基地的医务室开张那天,龙阿爸的媳妇成了第一个“病人”。城里来的医生给她量血压,说她以前总喊腰疼,是因为长期弯腰插秧,现在在基地做采收分拣,动作规范了,加上喝了自己种的杜仲茶,症状轻了不少。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孩子的变化。以前放学就乱跑的娃,现在会跟着大人去基地认草药。林博士团队办的“小小苗医”课堂上,阿木和伙伴们用vr眼镜看天麻生长过程,还学会了用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有次省里来的记者采访,阿木指着光伏板说:“这是清洁能源,我们的药材是碳中和产品。”

龙阿爸也学了不少新词。他知道“欧盟标准”不是随便说说,得靠每天记录的温湿度数据说话;知道“产业链”就是从种药、加工到出口的一整套规矩;还知道他们种的杜仲,树皮能入药,叶子能做茶,连修剪的枝条都能提炼杜仲胶,一点不浪费。

秋收后的表彰会上,龙阿爸领了“最佳种植能手”奖状。站在台上,他看着台下不同肤色的面孔——有林博士团队的科研人员,有外国采购商,更多的是和他一样的苗寨乡亲。他想起刚种天麻时,自己总担心这“洋模式”长不了,现在才明白,老祖宗留下的草药,遇上这亮晶晶的光伏板,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散会时,夕阳把光伏板的影子拉得很长,刚好落在晾晒的杜仲皮上。龙阿爸拿起一片,闻着那股熟悉的药香,又看了看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技术员,突然觉得这片土地上,老的智慧和新的技术,就像这阳光和药草一样,正长在一块儿呢。

五、山脚下的新希望

年底分红那天,村委会的院子里摆了长桌宴。会计念着每家的收入,最高的一户拿了近十万,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龙阿爸数着存折上的数字,打算开春给儿子买台新电脑,再把老屋翻新一下,安上基地发的电供的暖气。

林博士带来了新消息,说基地要扩建二期,还要建深加工车间,把天麻做成即食药膳,这样附加值更高。她指着规划图上的研发中心,说要请苗医传承人来指导,把老方子和现代工艺结合起来。

龙阿爸在新分到的责任区里,栽下了第一批杜仲苗。他按照技术员教的间距,每棵苗旁边都留好了光伏板的位置。春风吹过,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远处的输电线路在山间划出银色的弧线,把这里的阳光和药香,一点点送到更远的地方。

晚上回家,阿木在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家乡》。龙阿爸凑过去看,只见儿子写道:“我们的苗寨,有会发电的板,有会治病的草,还有一群让土地变金的人。”龙阿爸笑了,给炉子里添了块柴,看着火苗映在墙上的光伏板海报上,觉得这日子,就像这炉火一样,旺着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