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西凤烈 > 第75章 战火又起

第75章 战火又起

自从水力机械得到广泛运用以来,刘錡就想着制作现代水泥。!鸿*特¢小+税*网* *嶵\鑫?蟑′节_哽?芯\筷,

陕西本来就是石灰石矿的重要产地。把采集而来的石灰石用水力粉碎机和水力磨粉机捣成细粉,再掺入一定比例的黏土粉,掺水后再以水力搅拌机搅和均匀,制成泥浆。然后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

之后再用水力粉碎机将干料打碎成小块,然后装入石灰窑高温煅烧,烧至石灰石内碳酸气完全逸出。

煅烧后的烧块待其冷却后,将其打碎磨细,制成水泥。

使用水泥时,只需加入少量水分,拌和成适当稠度的砂浆,便可使用。

有了水泥,很多基建工作就可以开展起来了!

首先就是陕西境内的道路已经开始了全面的整修。

当年,为防御西夏,宋王朝在陕西路地区屯驻重兵,并在沿边地区修筑大量堡寨,同时不断调整边防体系,纵向设置了鄌延、环庆、泾原、秦风等安抚司路,致力于通接诸路边面,加强各路之间的协同策应。

因此,依托于沿边地区修筑的诸多城镇堡寨,陕西路沿边地区的横向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其中,辘延路地区的道路以延州、廊州、绥德军为枢纽,环庆路地区的道路以环州、庆州为枢纽,泾原路地区的道路以镇戎军、原州、渭州等州军为枢纽,秦陇州地区的道路以秦州为枢纽。,暁\税/宅′ \哽+辛.最*快+

各路之间的军队戍防、相互支援及后勒补给能力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对宋王朝的分区联防、诸路策应边防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到宋夏战争后期的进程。

因此,刘錡命令工部以原有官道为基础,进行全面扩建和整修。以竹为筋,混入河砂碎石,压实后再填充水泥,最后抹面养护阴干。

河东路这边也开始征集民工参与到修路的工程中来。战乱期间,最不缺的就是流民。只要能有一口吃的,谁愿意到处流亡?谁又愿意聚众造反?

刘錡规定,所有参与建设的民工,不分男女,均以粮食代替工钱。身强力壮者施工,老弱妇孺负责烧火送饭。

同时,在道路两旁,每隔十几里,还认真规划了整齐的民居堡寨,也用水泥修建。这样,既解决了民工们在施工时的住宿问题,也为将来形成自然村落打下了基础。

每一处民居村落都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村长,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绝对是真理。随着道路不断延伸,陕西繁荣的商业贸易也跟着向山西这边发展了过来。

有人就有市场,一个个集市、驿站慢慢形成,大量流民在这里站稳了脚,扎住了根,并且还不断吸引其他地区的百姓往这里迁徙。*看?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全¢无数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自然村落。

有西军钱庄和遍布南方的贸易网的资金支持,刘錡大搞基本建设,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生活物资也慢慢丰富了起来。

刘錡还大力推广教育,开办学校。学校采取寄宿制,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除了学习各类知识,还必须参加一些基础的军事训练,比如跑步、阵列,以及一些基础的力量、技巧性训练,用来强健体魄。

除了学校里的学生,每个村的青壮也要参加军事化训练,组成民兵,作为预备役士兵。安排年老或者因伤退役的士兵在村里落户,担任职业教官,兵部负责考核,户部负责发放俸禄。

除了修路,工部还和农部配合,开挖沟渠进行水利建设,开办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等官办企业,既解决就业,也丰富了生活物资。

刘錡还重新整修扩建了粮库,极大提高了粮食储备能力。

工矿业也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办了起来,采集、加工、冶炼生产一条龙,生产各类军民用品。

这一切都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科学而合理。不到两年,各行各业红红火火。

刚在山西站稳了脚,刘錡就准备大力发展煤炭采集加工、装备制造、水泥等材料加工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商贸,把山西作为中转枢纽,促进南北的物资交易。

刘錡在自己地盘里面一心一意地大搞建设,金国和赵构这边却一直没消停。

先说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也就是东路军统帅斡离不,在汴梁城大获全胜,志得意满地带着包括宋朝两个皇帝和一大群俘虏,加上无数金银财宝,这个开心得不要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