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305集:技术的双刃剑

第305集:技术的双刃剑

年间从普陀山请的,风从东边来会响'哆来咪',西风来时是'咪来哆'——老香客说这是菩萨在唱经。\"旁边画着个简易音符,墨迹已经发灰。

手机在桌面震动,是妻子发来的视频。女儿举着作业本对着镜头:\"爸爸,今天去寺庙的同学说,那里的机器知道每棵树的年龄,却不知道那棵歪脖子树是被雷劈过才长歪的。\"妻子在旁边补充:\"她同学奶奶说,三十年前有个小和尚总在树下念经。\"

林深望着窗外的藏经阁,飞檐上的风铃在月光里轻轻摇晃。他突然明白,游客要的不是精确到毫秒的信息,而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就像王伯总在讲解时突然停住,指着某个游客说\"您戴的玉坠和三圣殿的观音玉佩很像\",或是提醒穿高跟鞋的姑娘\"石阶滑,我扶您走\"。

子夜的露水打湿了石阶,林深在办公室的白板上画下新方案。红笔圈出的\"人工讲解\"四个字几乎要穿透纸面,他把ai功能限定在路线规划和文物基础信息查询,像给猛虎套上缰绳。在\"讲解员排班表\"里,王伯的名字后面标着\"全天\",备注栏里写着\"备桂花糖\"——那是老人哄孩子时的法宝,用本地桂花和麦芽糖熬的,甜而不腻。

凌晨两点,他突然想起该给系统工程师发消息,要求在导览器里添加\"人工讲解预约\"按钮。编辑信息时删了又改,最后写道:\"请在首页加一行字:'这里的故事,有人讲才生动'。\"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王伯提着保温桶站在门口,桶里飘出茶叶蛋的香气。\"小张说你没吃晚饭。\"老人把搪瓷碗放在桌上,\"我知道你难,上面要数据,手指轻轻点着\"501尊罗汉\"那行字:\"民国的香烛师傅姓赵,他儿子是为保护经书被流弹打中的,就埋在东墙外的银杏树下。\"

林深的筷子停在半空。这个细节,连手稿里都没有。

四、重启的扩音器

\"林主任,您这是......\"保洁阿姨凌晨五点来换水桶,撞见趴在桌上的林深。他胳膊下压着改了七遍的排班表,旁边散落着几张便签,其中一张写着:\"让李姐负责姻缘树讲解,她知道近十年有多少对情侣在这里成了家。\"

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钟楼时,王伯踩着露水来开门,看见自己的讲解牌又挂回了正殿门口。扩音器里传出熟悉的电流声,林深举着试音的麦克风,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王伯,今天能讲讲那个偷刻罗汉的香烛师傅吗?\"

老人愣了愣,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桂花糖,纸角已经被摩挲得发亮:\"你这小子,总算明白啦。\"他扯开纸包的瞬间,甜香漫过整个走廊,惊得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

第一批游客是祖孙三人。老爷爷拄着拐杖在观音殿门前徘徊,对着ai导览器叹气:\"这上面说观音有三十二相,我记得以前有个师傅能讲每个相的故事。\"林深走过去,指着不远处的王伯:\"您看那位蓝马甲的老师傅,他能讲全三十六相呢。\"

老人眼睛一亮,颤巍巍走过去。王伯正给几个年轻人讲香炉的来历,见老人过来立刻停住:\"老哥是来听'观音救樵夫'的故事吧?\"原来二十年前,这位老人曾在这里听过同样的故事,当时的讲解员正是王伯。两个老人的手在香炉边握在一起,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游客渐渐多起来时,ai导览器仍在发放,但更多人举着它走向穿蓝马甲的身影。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导览器对比王伯的讲解,突然笑出声:\"机器说这棵银杏树有800岁,您说它见过乾隆皇帝,我信您的。\"王伯指着树身上的疤痕:\"看见这圈凸起没?那是当年乾隆南巡时,侍卫拴马勒出来的,后来就长成这样了。\"

林深站在藏经阁的露台上,看着阳光下的人群像流动的河。王伯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顺着风飘进耳里:\"这寺里的故事啊,就像檐角的铜铃,得有人摇,才能响起来......\"有个穿校服的姑娘举着导览器跑过来,屏幕上显示着\"清代石碑\"的资料,她仰着脸问:\"王爷爷,资料说碑上刻的是治水功绩,可您上次说有段是讲爱情的?\"

老人笑得胡子翘起来:\"那是刻碑人的小私心,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藏在碑尾了,得蹲下来才看得见。\"

五、生生不息的温度

一周后的晨会上,林深展示着新数据: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加了1小时20分钟,投诉量下降75%,新增留言里满是\"谢谢张阿姨告诉我古井的传说王伯的桂花糖比讲解还甜\"。最特别的是条视频反馈,画面里几个年轻人围着李姐,听她讲姻缘树的故事,有人举着ai导览器录像,字幕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