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302集:跨界的钥匙

第302集:跨界的钥匙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林野正对着车窗出神。·y,p/x?s+w\.,n\e_t~刚结束青崖山的直播战役,客流回升的曲线还没焐热,他就带着老周扎进了西南腹地——起因是张姐在复盘会上提的一句话:\"游客说我们的项目少了点'勾魂的东西'。\"

\"勾魂?\"当时他重复着这两个字,忽然想起父亲收藏的那只竹编蝈蝈笼。小时候蹲在老家院子里,看手艺人用篾条翻飞,明明是寻常竹子,转眼就成了会呼吸的笼屉。那种指尖上的生命力,或许正是流水线景区最缺的。

古镇入口的牌坊爬满青苔,导游小王举着旗子介绍:\"这里的藤编手艺有三百年历史,可惜现在只有老人家还会做了。\"话音未落,巷尾传来\"咔哒咔哒\"的声响,一位白发老人正坐在竹椅上编藤筐,枯瘦的手指捏着青黄相间的藤条,绕、折、压,动作行云流水。

林野驻足良久。老人膝头的半成品筐子,边缘留着故意不修剪的毛刺,\"这样才防滑\",老人头也不抬地说。他突然明白张姐说的\"勾魂\"是什么——是机器复制不了的温度,是手艺人对每道工序的固执。

\"周哥,\"他转头看向老周,\"你看这藤编能不能放进我们的研学项目?\"

老周推了推眼镜:\"之前试过非遗体验,游客大多是拍拍照就走,转化率太低。\"

\"那是因为我们只让他们看,没让他们懂。\"林野蹲下身,看着老人将最后一根藤条收边,\"您看这筐子,从选藤到成品要晒七天、蒸三次,这里面有古人的生活智慧。如果我们让游客跟着学编个小杯垫,再讲讲藤条为什么要蒸三次——这不就成了能带走的知识?\"

正说着,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经过,对着老人的手拍个不停。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说:\"老师让我们画非遗传承,可光画下来总觉得少点什么。\"

林野心里一动。当天下午,他通过镇政府找到古镇的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是位姓罗的老爷子,祖上三代都是藤编匠人。听说要合作研学项目,罗老爷子把藤条往桌上一拍:\"年轻人,别搞那些花架子。要学,就得从劈藤开始练。\"

\"您放心,\"林野递过策划案,\"我们不搞速成体验。设计三天的课程:第一天学选藤、劈藤,第二天编基础纹样,第三天做个能带走的小物件。中午就在您家吃藤叶包饭,晚上住古镇的老院子——让游客知道,手艺不是表演,是过日子的本事。\"

罗老爷子翻方案的手停在\"匠人故事集\"那页——策划案里写着,要给每位参与的游客一本小册子,里面印着老匠人的照片和他们与藤编的故事。\"这个好。\"老爷子眼里泛起光,\"我父亲当年编藤箱送红军过草地,这故事早没人记得了。\"

老周在一旁悄悄拉林野的衣角,低声说:\"三天课程定价不低,家长愿意买单吗?\"

\"我们去问问家长。\"林野笑了笑。正好古镇广场有个亲子游团,他拦住一位带孩子的妈妈:\"如果有个活动,让孩子跟着老匠人学编藤篮,还能听红军藤箱的故事,您愿意让孩子参加吗?\"

妈妈眼睛一亮:\"现在的研学都太走马观花了,要是真能学东西,贵点也愿意。\"旁边另一位家长补充道:\"最好能让我们也跟着学,我小时候外婆也给我编过藤椅。\"

回客栈的路上,老周看着手机上刚收到的消息——星途度假在邻市推出了\"9.9元非遗体验课\"。\"他们又来抢生意了。\"老周皱眉。

林野却指着路边一家挂着\"百年藤编\"招牌的老店:\"你看那家店,门口摆着老爷子父亲编的藤箱,标价上万还不愁卖。为什么?因为它有故事,有岁月的包浆。星途卖的是便宜,我们卖的是时光——让游客把三天的时光变成能带走的记忆,这钱他们愿意花。\"

第二天一早,罗老爷子带着林野去后山的藤林。露水打湿了裤脚,老爷子却脚步轻快,\"这藤要选向阳坡的,韧性才够\",他随手折下一根藤条,\"你看这纹路,像不像古镇的青石板路?\"

林野突然有了新想法。他让设计团队连夜修改方案:在研学课程里加入\"藤林探秘\",让罗老爷子带着游客认藤、选藤;晚上在老院子里点起马灯,请镇上的老人讲藤编与古镇的故事;最后做出来的藤制品,由匠人题字盖章,变成独一无二的\"结业证书\"。

\"我们卖的不是体验课,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他在电话里对张姐说,\"让市场部准备宣传素材,重点拍罗老爷子手上的老茧——那是比任何广告语都有力的证明。\"

当天下午,林野和老周去考察古镇的住宿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