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 第299集:海外项目落地

第299集:海外项目落地

曼谷的中国窗

落地签柜台前的冷气带着一股淡淡的香茅味,林默捏着护照的指尖微微出汗。μ?三(¤叶_屋¤ ′@更\ˉ-新?=+最?>快÷t玻璃窗外,曼谷午后的阳光把街道烤得发亮,突突车的引擎声混着泰语叫卖声涌进来,像一锅沸腾的冬阴功汤。他低头看了眼手机里的时间,距离剪彩仪式还有两个小时,裤袋里的u盘硌得大腿发麻——那是他改了十七版的中泰文化旅游交流中心运营方案。

“林先生,这边请。”翻译小陈的声音把他拽回现实。穿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笑着递还护照,用略带生硬的中文说“欢迎”。林默点头道谢时,忽然想起三年前在莫干山老宅院里,他也是这样攥着改造图纸,看着工人拆去第一块腐朽的木窗棂。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脚步会跨越国境,在异国他乡推开一扇全新的窗。

交流中心坐落在湄南河畔的一栋殖民风格建筑里,米白色廊柱上缠绕着鲜红的绸带,风一吹就猎猎作响,像极了国内开业时的喜庆模样。林默踩着柚木地板往里走,皮鞋跟敲出的声响惊飞了几尾躲在鱼缸假山里的斗鱼。大厅中央的展柜里,景德镇的青花瓷与清迈的兰那陶瓷隔着射灯的光晕相望,他伸手碰了碰玻璃,指尖的温度晕开一小片水雾。这水雾仿佛是两个国度文化交融的隐喻,朦胧却又真切。

“木工师傅说这几扇屏风得再调三厘米。”项目负责人老张举着卷尺跑过来,蓝色工装上沾着木屑,“泰国师傅总说我们太较真,但你看这雕花对齐了才好看。”林默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四扇红木屏风上雕刻着《清明上河图》的片段,工匠特意在汴河码头的角落里加了艘载着大象的商船——那是宋元时期中泰贸易的印记。这小小的改动,是林默特意要求的,他想让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两国悠久的交往历史。

老张是林默从国内带过来的老将,跟着他从莫干山的民宿项目一路打拼过来。这次海外项目启动,老张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带着一支施工队伍在曼谷待了整整八个月。“还记得刚来时,光是这栋老建筑的加固就费了不少劲。”老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泰国的建筑规范和国内不一样,我们前前后后改了五版施工方案,才终于通过审批。”林默拍了拍老张的肩膀,他知道这背后的艰辛,那些深夜里和团队一起研究图纸、和当地部门沟通协调的日子,都化作了此刻眼前这初具雏形的交流中心。

剪彩仪式的音乐声突然响起,林默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口。泰国合作方代表颂猜走过来,用中文笑着说:“林先生,您带来的不仅是旅游线路,是把中国的月亮也挂在了曼谷的天上。”颂猜是当地有名的旅游企业家,当初林默带着项目计划书找到他时,两人一拍即合。颂猜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相信这个交流中心能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桥梁。

林默顺着颂猜的目光看向窗外,湄南河上的长尾船正驶过,船头插着的中泰两国小旗在风里并蒂绽放。剪彩台上,中泰两国的官员和嘉宾已经就位,闪光灯在人群中不断闪烁。当红色的绸带被剪断的那一刻,林默的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激动,有欣慰,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仪式结束后,林默在文化展示区驻足。3*1看÷¤$书(屋@小|说:?网|°! ?追(?}最?新ˉ章2+节·&×墙上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莫干山民宿的晨雾、阳朔漓江的渔火、三亚海棠湾的落日。这些画面都是他亲自挑选的,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他的心血和记忆。一个穿校服的泰国小姑娘正踮脚看着vr设备里的黄山云海,突然回头用英语问:“叔叔,那里的星星真的会掉进温泉里吗?”

林默想起自己第一次在黄山看到星空的夜晚,温泉里确实漾着碎钻般的星光,他蹲下身说:“等你去了就知道,中国有太多比童话更美的地方。”小姑娘眼睛一亮,拉着身边的妈妈叽叽喳喳地说着泰语,脸上写满了向往。林默看着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可能通过这个交流中心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的泰国人。

在产品销售区,林默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向客人介绍中国的特色产品。丝绸围巾上的苏绣栩栩如生,茶叶罐里的龙井散发着清香,还有那些来自贵州景区的苗族银饰,精致的花纹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些银饰是我们和当地的手工艺人合作开发的,每一件都独一无二。”负责销售的泰国姑娘阿玲用流利的中文向林默介绍,“昨天试营业的时候,很多客人都对它们很感兴趣。”

阿玲是交流中心招聘的当地员工,之前在清迈的孔子学院学习过中文。林默特意从当地招聘了不少像阿玲这样既懂中文又熟悉本土文化的年轻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好的文化传播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