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慌忙跪拜。
在宏伟的朝天宫内,
除了脸色依旧苍白的李辰逸依然站立,其余众人皆已跪伏在地,就连新近归来的李公公李航也未能幸免。
李靖此刻对李辰逸的珍视还来不及展现,怎会舍得让他也屈膝下跪?
于是,他以一种温和的目光望向李辰逸。
【这老谋深算之人怎又用这般古怪眼神看我,令人不寒而栗?】
【他不会又憋着坏心眼,想戏弄我吧。】
李靖:“……”
朕,那可是和煦可亲,慈眉善目!
你这小机灵鬼,
真要把朕气煞不成?
定是朝天宫内过于闷热!
对,就是闷热所致,不然朕怎会心生烦躁?
“不论如何,这些远方的使节不辞辛劳而来,朕理应接见。”
“传他们进来吧。”
李靖强压下心中不断攀升的怒气,神色凝重地对李航说道。
“遵命,陛下!”
李航领命而去。
不久之后,身着各式异域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使节们,带着对大明皇帝的崇敬之情,
逐一踏入朝天宫,向李靖行跪拜朝圣之礼。
这些国家,多数在此次为大明提供了丰厚的粮草支援。
因此,李靖也难得地展露笑颜,和善地对待了这些使节。
使节们激动万分,
有人用他们并不流利的汉语,夹杂着些许沿海口音,
拍着胸脯保证,
定会写信催促本国,尽快向大明输送更多粮草。
至于为何选择写信而非归国后下令,
自然是因好不容易来到大明这繁华之地,若不游历几年再归,岂不是太亏?
李靖含笑目睹使节们的激动与忠诚。
然而,喜悦之情并未持续太久,他又开始忧虑起来。
“这些国家远道而来,且为大明贡献如此多粮草,孝心可鉴,大明该如何回礼?”
大明作为礼仪之邦,岂有收受他人厚礼而不回馈之理?
使节们退下后,
李靖提出了心中的疑虑。
众大臣也纷纷皱眉思索。
是啊,该如何是好?
大明国库空虚,且以他们的孝心而言,大明该赠予何等之物,方能彰显上国之威?
【这老谋深算之人怎如此拖沓?没看到我这病弱之躯,已在朝天宫站立多时了吗?】
【依我看,就是太过愚钝,脑筋转不过来。】
要让这些小国出力相助不难,无需全面奖赏。
只需承诺助大明最力的三国,可得大明附庸之名,他们定会竭力输粮。
即便余国未获实质回馈,亦不会沮丧,反而在下次更加奋力援助大明。
小智囊朱明渊的想法,
再次回响在朱权的脑海中。
但此次,朱权犹豫了。
“这怎么可能?”
“让这些国家成为大明的附庸,岂非剥夺了他们的自主?”
“这岂是恩赐?”
往常,即便朱权不全然信任朱明渊的看法,也会觉得不无可能,
但此次,
朱权实在难以置信,朱明渊所言会成真。
毕竟这些国家与大明并无接壤,仅凭话本小说的影响力,如何能及此广度?
或许将来,这些国家会因成为大明藩属而自豪。
可眼前……
人家愿基于人道立场资助大明已属难得,你竟然还想以此羞辱他们?
你这哪里是感激,分明是在树立仇敌!
不,岂止一个,简直是瞬间树敌百国!
于是,朱权干脆装作未闻朱明渊的心声。
反正你不知我心知你意,
我便装作一无所知,不按你言行事,自无大碍。
朱权心中算盘打得噼啪响。
然而……
就在这时,
黔国公沐威,自京返回报命。
他还带回了一则最新消息。
“其实倭国之役,并非我与成国公率兵攻下,或说我们的功劳微乎其微。”
沐威坦诚相告。
???
何出此言?
莫非163号战事,非你二人领三十万大军征伐?如今倭国已降,你却言己无功,那功劳何在?
你不会谦逊至此,说是全体将士之功吧?
若在奉天殿上真如此说,我等同僚,定会轻视于你。
此时作秀,实为不妥。
“其实此番功劳非人,非个体,而是一物。”
言罢,黔国公沐威自怀中取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