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爱恨无情 > 第154章 培根守魂

第154章 培根守魂

清晨的米仓山麓,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宛如大地尚未完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零/点`墈.书+ -醉′辛′章`结`哽¨鑫^快¢那丝丝缕缕的雾气,如同轻柔的薄纱,缠绕在山间,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山脚下那座历经风雨的党家院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土坯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深色的砖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院子里的石板路,也被时间的车轮磨得坑洼不平,仿佛在记录着曾经的人来人往。

赵复初回到这个熟悉的院子里,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党家一门,从祖上开始,就有着尚武的传统。早年,党家的先辈们从武童生起步,一心希望通过武举之路,强身健体,传承家族的荣耀。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却给党家的武举之路带来了无尽的坎坷。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家族的期望,就像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残的花朵,七零八落,令人叹息。

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党明金和党明光这一代。党明光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他对武术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每当他练习拳法时,那一套拳法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虎虎生风,令人赞叹不已。邻里们常常围观看他练武,无不对他赞不绝口。在党明光十五岁那年,一支红军队伍恰巧路过他们的村庄。红军郑部长注意到了正在练武的党明光,他被党明光的拳法所吸引,于是主动上前与他交流,并传授给他一些郑氏拳脚的技巧。党明光对郑部长的指导深感钦佩,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或许是受到红军精神的感召,又或许是对郑部长的敬仰,他毅然决定跟随郑部长参加红军。战争的残酷和艰辛对党明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磨难,身体也逐渐被拖垮。尽管他顽强地坚持着,但最终还是因为咳血过多而不幸离世。给党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除了留下一枚红星徽章和一顶五星八角帽外,他一无所有。

党家院子里,党明金成为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与妻子生育了一男四女。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长子光铭被炮弹炸聋耳朵,致双耳残疾,这给党家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三个女儿相继出嫁他乡,只剩下幺女秀兰留在家中。为了延续党家的香火,党明金决定让秀兰招婿上门。幸运的是,秀兰和丈夫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他们先后生育了两男两女,为党家增添了新的希望和活力。长子少丰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学并参加工作,二子少国则选择了当兵复员顶班。+幻`想¢姬′ ,追~罪¨辛\漳!结-长女少春也通过考学成为了一名教师,次女少蓉则离开家乡,到县城上班谋生。党家的孩子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为家族争光。

这座曾经热闹非凡的党家院子,如今只剩下他这个退休的老头和老伴秀兰相依为伴,独守着这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宅,显得有些冷清和孤寂。时光荏苒,岁月如水,他和秀兰的身体也在一天天衰老,而家族的延续和传承问题也逐渐摆在了他们面前。他们的子女们都远在城市里,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还陆续添丁加口。每当孩子们需要帮助时,他们就得前往城里,帮忙照顾孙辈,这一去往往就是好几个月。这样一来,家里的庄稼就没人打理了,大片的田地都荒废了。一开始,还有邻居们热心地帮忙栽种和收获,但随着邻居们的子女也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没有人帮忙耕种,他们只好将田地托管给别人,自己则干脆进城,轮流到子女们家里帮忙。

赵复初常常感叹,赵家与党家传到他这一代,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他不仅要将子女们抚养成人,更要将家族的根保留下来,守住友善诚信之魂。二叔赵怀中父亲赵怀华刻写的平分土地石标,以及他从未见过的二岳父党明光的红星徽章和红五星八角帽,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想到这些,赵复初的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仿佛看到了赵家和党家的未来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辉煌。他决心要为这两个家族做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让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首先来到了党家坪村,这里是党姓家族的聚居地。他向党家坪村的两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编修党姓族谱。他认为,党姓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编修族谱,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党姓家族的文化传统。赵复初的建议得到了党家坪村两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们决定联合陕西、甘肃、江苏等地的党姓后裔,共同追溯党姓从西夏起源到如今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