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常常来到石林,站在那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上,凭吊当年的战场。他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红军战士们奋勇冲杀的呐喊声,那声音在他耳边回荡,久久不散。
他还会漫步到石林深处,仔细寻找着石头上留下的弹痕。每一道弹痕都似乎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他恍惚间看到了那群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四百勇士,他们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背着罪名冲锋,心中的巨大压力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赵复初不禁想起这些勇士中的绝大多数人,他们还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没有后人为他们奔走呼号,为他们鸣冤叫屈。就像赵家二叔赵怀中一样,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血缘亲人,在被马家军残酷砍杀之后,便如同这世间的尘埃一般,被人们渐渐遗忘。
每当赵复初看到那幅平分土地的巨幅石刻时,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当年二叔带领的刻写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爬陡峭的岩石,攀登险峻的绝壁,用生命留下了这经天纬地的石刻。赵复初在心中默默祈祷:“二叔啊!愿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一生平安,让后辈们不再挨冻受饿。”
赵复初一旦回到党家院子,党家二爹党明光的名字又如雷贯耳,常常提醒他:二爹党明光,这个没有见过面的长辈,曾在红军时期,跟着郑部长,为苏区和红军筹粮运粮,保障经济运行,提供后勤保证殚精竭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回不到队伍上,遭受国民党劳役十多年的苦难折磨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不仅什么都没有,也还背负着为国军修机场的骂名。和他们这些先辈们相比,自己确实算得上是幸运的。如今不仅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有可爱的妻儿陪伴在身边。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应该懂得知足常乐,感恩政府给予这样的工作机会,感恩养路队对自己的接纳认可和重用。
但作为一个人,自己有着多重身份和责任。首先是父母的儿子,理应尽到赡养他们的义务;其次是孩子的父亲,有责任抚养和教育他们成长;最后还是妻子的丈夫,应该努力为她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实却让人感到无奈。自己所在的道班离家百里之遥,每天都有繁重的劳动任务,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没有尽头。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强度,让人无法尽到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尽管如此,还是得想方设法尽自己的一份力。每天节约一顿晚饭的三两米,每月将这些节省下来的九斤粮食兑换回乡里,虽然这点粮食对于妻儿老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至少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点心意,一点责任吧。所以,无论多忙,他都尽量平时加班加点,每月三天假期回趟家,不仅看望一家老小,而且为家里的土地翻耕灌水,砍柴背柴回家。这一次回家的最大成果,就是他带了四根竹签作为工具,教会了妻子编织毛衣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