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女,出外谋生,也还是多有不便。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人地两生疏,恐怕也难挣到钱哦!很多人在权衡利弊以后,最终还是决定就地发展,组建青年突击队,建设家乡。-看/书·屋/小*说-网′ ?更·新/最!快~
散会之后,吴明信送走大家,独自一人缓缓地往回走,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佛尔岩下。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平分土地”四个大字在岩石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那字刻得很深,笔画间透露出一种苍劲和力量,在月色的映衬下,闪烁着青色的光辉。吴明信静静地站在那里,凝视着这四个大字,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回到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借着灯光,开始认真地撰写起《关于在赤洪乡开展“红色青年垦荒队”的实施方案》来。
时光荏苒,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二十名充满活力的青年团员们,背着他们的铺盖卷,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了那面写有“平分土地”的标语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周建军肩上扛着一面鲜艳的红旗,旗面上绣着“向荒地进军”五个闪闪发光的金字。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姿挺拔,英姿飒爽。
吴明信站在队伍前,目光坚定地看着这群热血青年。他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声喊道:“出发!”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如同一股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鹰嘴崖后山进发。他们的步伐整齐而有力,仿佛要征服那片荒芜的土地。
在鹰嘴崖后山,有三百亩荒废已久的梯田。这些土地在土改时期因为一些纠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如今,它们将成为这群青年团员们奋斗的战场。
在那片荒凉的凹陷地平面上,垦荒队的帐篷孤零零地矗立着,仿佛是这片荒芜土地上唯一的生命迹象。每天黎明还未破晓,吴明信就已经带领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他们不畏艰辛,用炸药炸开坚硬的石头,修建起一道道水渠,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其中,周建军这个聪明伶俐的青年更是引人注目。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明了一种被大家称为“土法爆破器”的简易装置。这个装置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竹筒装填火药,然后通过引爆来炸开板结的土地,为后续的耕种铺平道路。
就在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劳作时,技术员林晓梅从县农技站匆匆赶来。她手里紧紧握着一包双季稻种,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吴书记,”林晓梅气喘吁吁地喊道,“我带来了双季稻种……”林晓梅,这位毕业于川大农学院的高材生,放弃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自愿来到农村,一心想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广农业新技术。尽管她总是戴着一副洁白的手套,但吴明信注意到,她的指甲缝里却总是沾着泥土,这无疑是她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最好证明。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三个月,梯田里终于迎来了生命的绽放——绿油油的稻苗如同一层层绿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是青年突击队员们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终于,收割的日子来临了。唐明兰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喜悦,小心翼翼地捧着那金黄的稻穗,仿佛它们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说道:“我活了六十岁,头一回见这么好的谷子啊!”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丰收的无限感慨。
这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边的乡镇。人们纷纷赶来,想要亲眼目睹这令人惊叹的景象。而在佛尔岩下,吴明信抓住这个机会,组织起了“青年夜校”。他用红军当年刻下的标语作为教材,激励着年轻一代:“当年红军刻下这四个字,是为了让我们有饭吃。现在,我们要刻下新的字——‘科学种田’!”
更让人震惊的是,周建军的二爷爷周明方,竟然是一位秘密农会的会员。他曾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冒着巨大的风险为红军运送粮食,为革命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吴明信找到正在试验场里忙碌地嫁接果树的周建军时,他激动地告诉他:“建军,你爷爷当年早逝,但你二爷爷周明方并不是地主,而是我们的同志!”这个消息对于周建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吴明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听到这个消息,周建军如遭雷击,手中的嫁接刀像失去了控制一般,“当啷”一声掉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个夜晚,月色如水,周建军和吴明信悄然来到了佛尔岩深处。四周静谧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