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爱恨无情 > 第135章 石标真相

第135章 石标真相

周明远怎么可能会在敌对阵营中担任职务呢?这显然与常理相悖,也让吴明信对当年的历史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兰~兰/文?学? *免!费\阅^读_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他意识到,当年的事情可能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背后的故事等待着他去揭开。

就在他对眼前的谜团感到困惑不已的时候,突然间,一本破旧不堪、沾满血迹的《石标刻制记》从档案夹中滑落出来,仿佛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引导。他急忙捡起这本粗糙的日记,仔细端详起来。这本黄裱纸写成的日记,纸张不仅黄而且朽,稍不注意就翻烂了,仿佛它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岁月沧桑。尽管纸张如此脆弱,那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宛如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日志的一页,上面的文字立刻映入眼帘:“遵刻写队长赵怀中指示,记录刻写标语如下:1933 年 6 月,壁山坡上刻写争取苏维埃中国。”这行字虽然简短,但却透露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苏维埃中国的热切渴望和坚定信念。接着,他继续往下看:“1933 年 7 月,佛尔岩平分土地标语开始刻写。”这短短的一句话,让人联想到当时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原来当年的刻写队还分了若干组,队长是赵怀中,就是吴明信的二叔。组长李有才,在这里刻写平分土地。

再往后翻,“1933 年 9 月,刻写赤化全川。”这四个字充满了力量,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红军战士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随着页面的翻动,更多的记录展现在眼前:“1933 年 10 月,刻写大城寨标语。”“1933 年 10 月,恩阳镇刻标语?”“1933 年 11 月,达县石桥开始刻标?”这些记录虽然只是简单的日期和地点,但却勾勒出了当时红军宣传工作的范围和规模。

最后,他看到了这样一行字:“1933 年 12 月 20 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这样美好的一天里,周占元之子周明远主动来到红军驻地。”这行字像是一个转折点,让人不禁好奇周明远来到红军驻地的原因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毫不犹豫地交出了家中的地契。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坚决要求加入红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继续往下看,日志中提到了李有才组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有才组长请示上级,最终决定批准周明远的请求,让他加入红军的宣传队刻写队。这个决定对于周明远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段历史记录不仅揭示了周明远勇敢的革命行动,也暗示了他后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命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许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周明远的选择,或许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和磨难。

在一位佛尔岩采药人的引领下,吴明信如探险家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岩壁之后的秘密石洞。这个石洞的内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标语草稿宛如繁星般闪耀,而地上散落的刻刀、朱砂罐以及《红军入川十大纲领》《川北穷人》《干部必读》等几本朽烂的书籍,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这些遗物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是一群沉默的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革命者们在这里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那段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人们。

“快看!”小张突然兴奋地指着岩壁上的一些弹孔,大声惊呼道,“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枪战!”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只见那些弹孔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岩壁上,有些甚至还残留着子弹的痕迹,显然这里曾经经历过一场激烈的交火。

在石洞的深处,吴明信的目光被一具骸骨吸引住了。那具骸骨静静地躺在那里,虽然已经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可以看出它曾经是一个人的身体。令人震惊的是,骸骨的腰间系着一个刻有“周明远”字样的铜质证章。这个证章虽然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上面的字迹。

骸骨旁边,一本破旧的手写本引起了吴明信的注意。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手抄本,发现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仍然可以辨认出上面的内容:“1935年2月15日,天空飘着雪花,红军主力部队开始撤离。李有才组长命令我留下,负责保护这些珍贵的标语。不久之后,还乡团攻破了佛尔岩,我与三名组员以及其他的游击队员们誓死抵抗……”

这些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