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共和国刑侦要案全纪录 > 陕西省涉黑第一大案

陕西省涉黑第一大案

是郑卫国送给你的,他说你是条汉子。”男子面无表情地说道。

1993年的一天,陕西省某监狱宣布,一批劳改中表现较好的犯人将获得假释,被点到名的囚犯无不兴奋的夜不能寐。

“报告干部,走之前我能不能理个发?”一个身块儿高大的年轻囚犯提出这个要求,于是他成了这批人里唯一一个头上锃明瓦亮的走出监狱的假释人员。

“我要让我的头发在这社会上长出来。”此人摸着光光的脑袋,临走撂下了这句话。这一年,此人正逢本命年24岁的愣头青,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郑卫国。

郑卫国的家坐落在长安县申店乡何家营村,这里风景宜人,宁静祥和。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一辈子都与土地为伴,辛勤劳作。而他的母亲则是在60年代闹饥荒时,从外地逃难而来的少数民族。

1988年,对于郑卫国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因为盗窃行为被判处了6年徒刑。然而,在监狱里的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改造,表现良好。终于,在1993年,他提前一年获得了假释。

“饥寒生盗贼”,这句话用在郑卫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多年以后,当他回首往事时,总是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走上盗窃的邪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里太过贫穷。

从监狱出来时,郑卫国正值年轻力壮。他并没有因为曾经的错误而一蹶不振,相反,他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寻找工作。他给别人打过工,开过拖拉机,还拉过建筑用的砂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他慢慢地积攒了一些积蓄。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卫国的生活逐渐好转。他盖起了房子,娶了妻子,还生下了可爱的孩子,过上了让人羡慕的日子。然而,郑卫国的内心却始终躁动不安,他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就在那时,一个消息传入了郑卫国的耳中:不远的虎峪山上正兴起一股淘金热,小金矿一个挨着一个。这个消息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郑卫国。那股金钱纸币的味道,仿佛在向他招手,引诱他前往山上探寻财富的秘密。。

在这个地方,马新超、吕长江、卢长军等一群曾经坐过牢的人如幽灵一般聚集到了他的面前。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善茬儿,他们平日里以抢夺矿石、讹诈矿主为生,稍有不顺心便会大打出手,甚至动起刀子来。就这样,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混混团伙,没有人敢轻易招惹他们。

而郑卫国,因为其凶狠的手段和果断的决策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混混团伙的头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在长安县越来越响亮,人们提起他时,都不禁心生畏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卫国在坐牢期间竟然养成了每天看报的习惯。正是通过阅读报纸,他得知了国家出台的一项重要规定——禁止乱开乱挖土地。′微^趣,晓?税′ \已-发?布`蕞!欣-漳\結-这个消息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条普通的新闻,但对于郑卫国这样的混混头目来说,却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够垄断长安县的土方工程,那么将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他要利用自己的势力和手段,将长安县的土方工程全部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没想到这件事儿操作起来比他想象的容易的多,他的朋友乔一新在韦曲镇西围村当过多年的村干部,方方面面人缘儿不错,他陪着郑卫国一起到县土地局和人家商谈。

“你们土地局不是要管乱挖土方吗?这事儿交给俺来管,保证没人敢不听话,每年俺还可以给土地局再交一点儿钱嘛。”两个巧舌如簧的人,一通黑喷,没想到这事儿最终还真谈成了。

1998 年,正值时代浪潮翻涌之际,郑卫国瞅准时机,成立了嘉诚土方公司。在公司架构的搭建上,他自任经理,却特意挑选了比自己更具公众形象、更能上台面的乔一新担任法人代表。

彼时,长安县土地局为了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发布了关于禁止取土挖沙破坏土地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长安境内所有建筑用土必须统一规划指定地点,而这一关键管理职责,便落在了嘉诚土方公司的肩头。从嘉诚土方公司与长安县土地局签订的合同条款中可以清晰看出,该公司虽性质为土地局下属的私营企业,但却肩负着替土地局严格管理、杜绝乱开乱挖现象的重要责任。

郑卫国手下原本一帮混迹社会的闲散人员,随着嘉诚土方公司的成立,瞬间摇身一变,全都成了公司职员。其中一些人甚至堂而皇之地穿上了土地监察的制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