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他下笔之间,少了几分先前的凝重与忧虑,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笃定与锋芒。
那份关于北方旱灾应对之策的条陈,在他的笔下,逐渐丰满起来。
除了宏观的“救”与“疏”,在具体的“寻水、引水、蓄水”环节,他巧妙地融入了“改良土质,涵养水源”的概念。
翌日清晨,天色微亮,徐巍便已将连夜书就的条陈呈送至萧承钧的书案。
一夜未眠,他眼下虽带着淡淡的青影,精神却异常亢奋。
萧承钧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书,目光落在封面上“北方旱灾应对之策条陈”几个字上。
他缓缓展开,逐字逐句地细细研读起来。
起初,他尚能保持惯有的威严与从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持着纸张的手指,竟不自觉地微微收紧。
当看到徐巍条陈中关于“救”与“疏”的详尽阐述,尤其是鼓励商队运粮、严惩贪腐、以工代赈等具体措施时,萧承钧的眉毛不着痕迹地挑了挑,这些虽是意料之中的稳妥之策,但徐巍的分析更为透彻,考虑也更为周全,已属难得。
然而,当他读到关于“寻水、引水、蓄水”的具体方略,特别是其中提及的“改良土质,涵养水源,逐步恢复地力”的全新概念,以及一些看似匪夷所思却又似乎有据可循的细节描述时,萧承钧的呼吸陡然一滞。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恭立在一旁的徐巍,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这份条陈,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其中许多观点,莫说是徐巍这个小小的县令,便是朝中那些饱学鸿儒、三省六部的重臣,也未必能有如此深远且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改良土质”这一点,简直闻所未闻,但若真能推行成功,大业何愁不兴?
“这……”萧承钧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