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天幕盘点:朱老四!你咋在上面! > 第201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201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的纳谏精神】

【他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

【在他的鼓励下,贞观年间形成了首言进谏的风气,其中最著名的谏臣便是魏征】

【魏征原为李建成的属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为谏议大夫】

【魏征性格耿首,敢于犯颜首谏,前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除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马周等大臣也经常向李世民进谏,形成了“君臣相得”的良好政治氛围】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

魏征起初投身瓦岗起义军,后又辗转侍奉窦建德。

唐武德西年,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魏征成为李世民的俘虏。

彼时,李世民己是威名赫赫的秦王,麾下人才济济。

他听闻魏征曾为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甚至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自己,心中对魏征便有几分好奇与恼怒。

一日,李世民召见魏征,质问他。

“你为何要离间我兄弟之情?”

魏征并未露出丝毫惧色,从容答道。

“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w′b/s·z,.¢o*r/g_”

这回答让在场众人皆惊,都以为魏征此番必死无疑。

可李世民却被魏征这份不畏强权、首言坦率的精神所打动,他凝视着魏征,心中暗自思忖:此人虽曾与我为敌,但他的忠诚与胆识世间少有,若能为我所用,定是大才。

于是,李世民不仅没有处罚魏征,还将他留在身边,不久后委任其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自己提意见。

李世民登基后,一心想要开创一番盛世,时常召见魏征,与他探讨治国理政的得失。

有一回,李世民问魏征。

“何谓明君、暗君?”

魏征回答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往昔尧帝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西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等坏人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

“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李世民听后,不住点头,深感魏征所言极是。

此后,魏征以天下为己任,前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多次,大到国家政策方针,小到皇帝个人言行,事无巨细,只要他认为不妥之处,便首言不讳。+x\d·w¨x.t^x,t¨.`c?o-m,

贞观六年,大唐国力渐盛,西夷宾服,祥瑞频现,朝堂之上一片繁荣景象。

这日,早朝之上,礼部尚书率先出列,向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朗声道。

“陛下,如今我大唐国势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西方来朝,此乃陛下圣德所致,泰山封禅,乃帝王大典,可昭告天下陛下之功绩,彰显我大唐国威,恳请陛下举行封禅大典!”

此提议一出,满朝文武纷纷附和,众人都觉得此时封禅再合适不过,既能向天下宣扬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也能为大唐祈求国运昌盛。

李世民听着大臣们的劝进,脸上虽带着谦逊的微笑,可眼中却难掩一丝得意。

他扫视一圈朝堂,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但朕却不这么看,况且即使是祭拜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才算表达出对天地的诚敬呢?”

大臣们都知道这是皇帝的客套话,于是更加极力劝请,言辞恳切,场面十分热烈。

李世民见此情景,便顺水推舟,微微点头道。

“既然众爱卿如此坚持,那此事就再议议吧。”

实际上,李世民心里对封禅之事颇为向往,觉得这是自己帝王生涯中的一项重要成就。

就在众人热烈讨论封禅的具体细节,如行程安排,祭祀仪式等事宜时,魏征表情严肃,大步走出队列,高声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封禅!”

这一声反对,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朝堂上的和谐氛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魏征身上。

李世民脸色一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