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 第276章 赵俣有子初长成

第276章 赵俣有子初长成

从清晨到日暮,期间御膳房给举子提供了一顿简餐,所有举子纷纷交卷。+b¢o+o_k′z¨u¢n¨._c+o?m~

举子的试卷是用朱笔书写的(称为“朱卷”),后由专人用墨笔誉抄(称为“墨卷”),以防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

考生交卷后,先由初考官批阅并拟定初步名次,再交复考官复核,两者意见不一致时由详定官协调。阅卷结束后,将拟定的名次呈到赵佶这里审阅。

赵保可根据情况调整(如提拔或降等),最终确定一、二、三甲。

出乎赵俱预料,一众考官推荐的状元,既不是赵佶,也不是秦桧,而是二十二岁的莫俦。

对于莫俦,赵保十分了解,知道他在靖康之耻时期,被京师人称为“捷疾鬼”。

莫俦之所以获得“捷疾鬼”这一绰号,原因是靖康二年,赵佶、赵桓成为金人阶下囚后,北宋朝廷面临巨大变故。莫俦很快就投靠金国,在金人欲立张邦昌为“楚帝”时,他积极为金人奔走效劳,引领金国使臣视图北宋朝廷府库,往返于北宋朝廷与金营之间,极其卖力地帮助金人创建傀儡政权,这种急于求荣、为虎作怅的行为,引起了京师百姓的极度反感与唾弃,所以被称为“捷疾鬼”,意在讽刺他象鬼一样迅速且急切地为敌人做事。

历史上,莫铸就考中了状元,不想,在自己这一朝,这些考官竟然又选中了他,想让他担任状元。赵保看的,不是墨卷,而是朱卷。

赵保拿起莫俦的朱卷一看。

嚅!

抛开莫俦的人品不说,他这篇策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文采斐然。

赵保的目光在莫俦的朱卷上缓缓移动,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才情与见识,即便是以他这位帝王的眼界,也不得不暗暗称奇。

文章开篇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时局的剖析深刻而独到,既有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未来国家走向的独到见解。′?齐`盛@*小?:*说D网1× ???最_新3?÷章?:?节)¢2更°>(新!快¥.

莫俦在文中提出的联金灭辽收复燕地五州和平滦营三州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构想,既有宏观的构想,又不乏具体的实施步骤,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迫切想要为国效力的热忱,仿佛能通过纸张,直抵人心。看过之后,赵保只说了一句:“可惜了这好文采。”

赵保此话一出,一众考官就猜到了,莫俦这状元多半是当不上了。

众考官选的榜眼是陈桷。

这个陈桷赵保也知道,历史上的他,宽洪蕴借,以诚接物,而淡于荣利,在位期间力主抗金,三平兵乱,史称“一方以安”,为千古廉吏。

赵保打开陈桷的策略一看,也是文采同样不凡,笔触间流露出一种沉稳与瑞智。

陈桷的文章,如同一位老者的谆谆教悔,既有对当前局势的冷静分析,又有对治国理念的深刻阐述。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同时,鼓励农耕,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内修政理,外静观其变,等辽金之间的形势再明朗些再决定是联金灭辽、还是联辽灭金,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为时局所动的坚定与从容。

赵保细细品味着陈桷的策论,心中不禁暗赞。此人确有经世之才,其见解之深刻,策略之周全,实属难得。

更难得的是,作为帝王,选人用人,不仅要看重才学,更要考量其品德与忠诚度,而这方面,陈桷也都不错。

赵保龙颜大悦:“陈桷有治国安邦之才。”

一众考官听言,哪还能不明白,陈桷这是要受重用了?

赵保又拿起众考官选的探花。

一看名字,赵保目定口呆,竟然是赵樘!!!

所有考官接触到的都只是墨卷,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他们只能凭这些举子的真实表现去排名。^x-x.k`s^g?.+c¨o¢m/

再者说了,这些考官就算要讨好,也应该去讨好赵寿,毕竟赵寿才是太子,背后是皇后,赵樘目前只是赵保众多儿子中的一个,至于他母亲张纯,还远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这赵樘还能考个第三名,赵保不禁对自己这个儿子期待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