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的权力架构与日常运作之中,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那便是,在相同品阶的情况下,文官所拥有的话语权,往往要大于武官,这已然成为朝中一种不成文的共识。e萝=:?拉*{小<±说?2 ?3更=新|最?÷÷快1/°
毕竟,文官多精于文墨、政务,长于谋划、治理,在朝廷的诸多决策、政策制定等事务上,他们的见解和提议常常被优先考虑。
而武官,其职责多聚焦于军事领域。
一般而言,他们只有在涉及战争谋划、武器装备的调配与研制、改良,以及社会出现动荡、需要剿匪平叛等具体事务时,发表的意见才会得到重视,说话也才有份量。
在很多大臣看来,李承泽在朝堂之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全然不顾圣上的意愿与朝堂局势,已然彻底惹怒了圣上。
众人瞧着这情形,毫不怀疑,若非在满朝官职体系里,修武佐校尉品阶最低,已然到了贬无可贬的地步,以李承泽此次触怒圣上的程度,绝不可能仅仅被贬为修武佐校尉这么简单。
可作为风暴中心的李承泽,却神色坦然自若,好似方才那道将他贬官的旨意并未对他造成丝毫影响。
他不慌不忙地撩起衣摆,缓缓跪下,脊背挺得笔直,而后向圣上规规矩矩行了一个大礼。
紧接着,他昂起头,目光坚定,朗声道:“臣领旨谢恩!只是圣上,倭寇不除,必成朝廷心腹大患,还望圣上三思!”
按说,他已被贬为修武佐校尉,以从九品官阶,是无权站到大朝会上参与议事的。
李承泽此举,明晃晃是告诉圣上,贬我官可以,但不除倭寇不行。/%咸%(鱼[ˉ]看?书¥@ ·追?-+最@新!章′节2$
李承泽这是还不死心。
众朝臣皆被他这波堪称“不怕死”的举动惊得目瞪口呆。
一时间,朝堂上寂静无声,众人都将惊悚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李承泽身上。
李承泽说完,眼角余光窥见圣上脸色已黑沉如锅底,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怒气。
他心中一突,他也不是非要找死,只是平倭一事如哽在喉,不吐不快。
眼看圣上恨不得命令御前侍卫将他叉出去,李承泽赶在圣上下令前,迅速起身,急步走出了朝堂。
而朝堂之上,圣上目光紧紧追随着李承泽离去的背影,直至他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依旧余怒未消。
只见他重重往龙椅上一靠,胸膛剧烈地起伏着,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脸色铁青,看样子着实是被气狠了。
然而,待到下朝之后,圣上却悄悄唤过龙影卫首领,压低声音吩咐:“派两个身手利落、行事稳妥的人,暗中保护李承泽。”
但也特别嘱咐,让他们除非涉及到李承泽性命相关的紧要关头,否则不必轻易插手干预……
而李承泽,自被调离朝堂,发配至京城东城门守门,便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地守着那扇城门,未有一日落下,如此足足半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如虎落平原,往昔的威风不再,自是受尽了与他不对付的官员们的讥讽与奚落。!y¢o,u,p\i+n^b.o+o^k?.?c~o,m/
半年后,李承泽毫无征兆地被圣上升为正四品昭武都尉,被派往东南沿海剿灭海寇……
就这样,在短短十五年的时光里,李承泽的入仕之路跌宕起伏,七升七贬,那境遇,犹如坐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
从当年那个惊才绝艳、一举夺魁,成为史上年纪最小状元郎的意气风发少年,到一路平步青云,再到因种种缘由被贬至从九品的修武佐校尉,再一路升至正二品的资政大夫,享尽尊荣……
这般大起大落的官职变迁,李承泽都一一经历了个遍。
无一例外的是,不论他是身处高官厚禄,还是低品末职,李承泽皆能做到尽职尽责,还总能凭借自身才能,做出不一样的风采,令人刮目相看。
故而,当几任西疆总督一再出事时,圣上脑海中思索良久,觉得能在西疆那般复杂凶险、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并且稳住局面的人,恐怕非李承泽莫属。
故而,圣上果断地将贬谪出京的李承泽调了回来。
而李承泽,也果然没有辜负圣上的期盼。
当他听闻连续几任西疆总督接二连三地在西疆遭遇凄惨下场后,没有丝毫退缩与犹豫,当即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前往西疆任职。
这些年,李承泽与圣上之间的关系颇为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