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 第299章 相送!

第299章 相送!

魏征和李靖离开东宫的时候满脸都是带着震惊。_小-说`C¨M′S! .无/错.内\容~

征服大海四个字,好像深深印刻在了他们的心底。

之前李靖听说李承乾要对突厥用兵,还满心激动。

可征服大海,可比出征突厥更令人兴奋。

如果成功了,必定青史留名啊。

一个是突厥,一个是大海,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魏征,你说某能不能跟太子殿下说一声,某也去岭南,训练海军?”李靖想了想,感觉征服大海怎么也比出征突厥有意思。

而且成功征服大海,一不会让陛下猜忌,二能够千古留名。

怎么算都划算。

这可是千年以来都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几年都走不完的大海,要是让他完成了,这得是多大的壮举。

魏征从震惊中回神,不善的看了眼李靖。

“太子殿下不是让代国公去打听突厥一事了吗?岭南之事就别掺合了,老夫还要在岭南等着代国公的捷报呢。”

说着,他便大踏步离开了。

哼!

想抢功劳,做梦。

李靖不敢置信的看着魏征的背影,又看了眼身后的东宫大门,最终叹息一声,双手负背的走向了自己的马车。-d^a¢n!g`k_a′n~s-h\u^.`c¢o?m`

几日后。

三省下发了魏征去岭南的圣旨,李承乾还专门相送。

“老师,给你安排了百名护卫,此去岭南路途遥远。学生已经安排了运粮的商船一路护送老师抵达江南,届时从江南再前往岭南。”

粮道是从林邑运往岭南,再从岭南经过海运到达江南。

江南作为中转站,在用小一些的货船经内河运往长安。

如果从陆运,最少需要半年时间,而且路途之中粮食消耗也不小。

走水路要快许多。

从林邑运粮到长安最多也就三月,消耗也小。

魏征内心微微感动,看了眼身后的长安城叹息一声:“老夫此去数年不得归,还望太子殿下万事小心。”

“嗯,老师,学生一定谨记。师母在长安,学生定会看护,老师就放心处理岭南和林邑之事。”李承乾点点头。

古代人均寿命五六十。

魏征也四十好几了,还要奔波去岭南之地,有时候李承乾都不忍心。

可为了大唐,为了以后的计划,不得不如此安排。

现在能够信任的两个人,李靖已经计划着让他出征突厥,这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零?.?点:看÷$×书( a更^新?<最t/?全ˉ¢

最主要突厥之战,少不了李靖。

魏征又要去岭南。

一下子朝堂少了两大助力。

老臣派的一些人,不是不能用,就是……年纪最小的都五十好几了,再让人家出远门办事,有些不尽人意了。

魏征跟李承乾说了两句,便和夫人裴寂,长子魏叔玉告别。

站在身后的李承乾最看不得这种分别的一幕,撇过了头。

待魏征上了马车前往码头。

李承乾这才对公孙达道:“你去送老师上船,另外将岭南和林邑那边的情况告诉老师,当初我们就在那里的势力,也交给老师。”

“是。”公孙达领命,也是跟着上了马车。

马车很快消失在视线内。

李承乾这才对裴氏道:“师母请放心,岭南此趟很安全,孤会安排老师一路坐船抵达岭南的。”

“谢过太子殿下了。”裴氏对着李承乾行了一礼。

她明白李承乾的意思。

要是坐马车赶路,先不说路途遥远,就途中山匪横行,运气不好碰上说不准就丢了性命。

水路则不同,一路上速度快不说,也没有山匪的危险。

何况还有太子殿下安排的百名护卫,一路上肯定安全不少。

李承乾连忙上前扶起了裴氏:“师母无需行此大礼,老师本就是为孤办事,安全孤肯定会负责。”

“不过师母在长安要多注意,孤会安排护卫时刻在魏府周围,这样也好让老师在岭南能安心办事。”

“最多三年,孤便会让老师回来。”

裴氏愣了愣,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安排人保护魏府。

可身为河东裴氏旁支之女,也猜测到了什么。

魏征去的地方是林邑和岭南,世家大族虎视眈眈的地方。以他为人刚正不阿的态度,肯定会惹怒世家,收拾不了魏征,说不定会迁怒于妻儿。

想通关键,裴氏又是一礼:“感谢太子殿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