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 第259章 被群攻的长孙无忌

第259章 被群攻的长孙无忌

便是书籍纸张,目前以聚宝盆商行而言,书籍一本不会超过百文,纸张一刀不会超过五文。商律完全可以设定书籍超过两百文者,一律充公,贩卖者拘一年,罚银十倍。”

嘶!

太狠了。

就连李世民眼皮子都跳了跳。

贩卖书籍超两百文者,不止书籍充公,还要坐一年的牢,最主要还要罚钱十倍。

那不就是两千文?

李世民不由得将视线看向了荥阳郑氏的官员,这是掘祖坟了呀。

此时荥阳郑氏的官员正用愤恨的眼神盯着李承乾。

李世民见状,愤怒至极,丝毫没有同情心。

“好,商律确实不错。”李世民原本对这个惩罚还觉得是不是有些重了,可看着荥阳郑氏的眼神,他毫不犹豫的说道:“辅机,玄龄,克明你们说说怎么样?”

虽然他觉得商律不错,但还是需要询问一下。

愤怒并没有让这位千古帝王头脑发热,让人认为他是一言堂。

不过要是这群人不同意,他也不介意搞一下一言堂。

房玄龄站了出来,对着李世民一拱手:“太子殿下所言甚好,商贾也是需要约束,防止了哄抬物价,稳定物价等同稳定民心。”

“臣附议。”杜如晦也是咳嗽了两声,站出来说道:“陛下,虽唐律也有此等条例,可并没有太子殿下所说详细,臣认为可重新修订唐律,其中增加商律范畴,由太子殿下主导。”

唐律之前是武德年间修订的。

现在都贞观了,确实要新人新作风,增加一些律法了。

李世民正要大手一挥同意之时,长孙无忌被无数人盯着,咬了咬站出来。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哦?”李世民诧异的看了眼大舅哥,眼神冷了冷:“辅机,你说说有何不同意见?”

这个大舅哥,是越来越不讨喜了。

长孙无忌也是硬着头皮道:“陛下,制定商律的话,是不是承认了商人的地位,要是大唐百姓均去从商,那么地又谁来种?”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就叽叽喳喳了起来。

“是啊,谁去种地?”

“没人种地粮食如何来?”

“不行,不行,这商律还是有待商榷。”

……

听着一群大臣低声议论,就连不少的武将都议论起来。

李世民听着头疼。

不过不无道理,没人种地,又该怎么办?

看向李承乾老神在在的一言不发,李世民顿时来气:“太子,你有什么意见?”

被点名,李承乾撇撇嘴。

自己这便宜老爹,好名声都是他的,坏名声都是自己的。

叹息一声,算了算了,为了自己的计划,只能出言道:“父皇,大唐缺粮食吗?”

“这……”李世民愣住了。

大臣们也愣住了。

要说缺粮食?

现在好像确实不缺,世家的粮食都在堆在仓库发霉了。

李承乾不顾他人的想法,继续说道:“如今整个岭南地区已经开始种粮食,加上林邑的粮食,足够大唐百姓食用。何况还有林邑的粮食交易市场,今年就能运作起来。”

“儿臣多了不说,大唐人口再翻一倍,粮食都不会稀缺。”

哗!

之前他们还是猜测粮食很多。

可听了李承乾确认,他们惊讶不已。

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粮食?

长孙无忌也是吓了一跳,不过还是咬了咬牙上前:“太子殿下,你怎么知道岭南又或者林邑没有天灾?一旦发生天灾,粮食欠收,又当如何?”

这么一说,大臣们又是认同的点头起来。

李世民忽然看向了李承乾,这一点是之前他未想到的。

一旦两地发生天灾,那么关中的粮食就很重要了。

对比,李承乾无语:“舅父,林邑和岭南之大,你可知有多少土地?”

“岭南最多发生的是海上的台风,可岭南山高峻岭,如不是百年一见的台风,根本影响不了多少欠收。”

“就算百年一见,孤还在江南设立了中转站,此时的江南拥有天下最多的粮仓,足以支撑百姓两年的粮食所用。”

“何况,每日都有不少的粮食运往长安,如今长安的粮仓堆都堆不下,何惧一年天灾?”

嘶!

就连长孙无忌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更加别说其他人了。

大唐何时如此富裕?

粮食多的都开始放不下了?

李靖同时也上前说道:“陛下,臣在离开岭南之时,按照太子殿下所说,建立大唐海军,海军在训练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